与会嘉宾畅聊疫情下数字社会新趋势—— 抓住大流量中的大需求

如果我们的生活离开数字科技,会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的回答是:难以想象。

数字科技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诸多影响和改变,数字社会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11月10日上午,“疫情下的数字社会”分论坛在乌镇举行,与会嘉宾共同畅想数字社会未来新趋势,为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推动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字社会建言献策。

“大V”应该做什么

“我从来没有想过跟着时代走,会成为互联网上所谓的‘KOL’,拥有几千万粉丝。”《环球时报》原总编辑胡锡进的一句打趣话,令台下笑声一片。他说,这是因为互联网重塑了信息的分配格局。

在日益崛起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中,社交媒体平台无疑占据了很重的分量。疫情发生以来,这些平台迅速成为民众了解疫情动态和走向的重要渠道。

“‘大V’们应该做什么?”胡锡进抛出的问题引起了新浪微博政府媒体事务副总裁、总编辑陈丽娜的关注。她展示了一组数据——自疫情发生以来,平均每天超过2亿网友通过微博关注最新疫情动态、获取防控信息、参与公益捐助,疫情话题阅读量高达7545亿。陈丽娜认为,“大V”们作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者,应当携手为逆行者点赞,为负重者鼓劲,为正能量代言。

同样将关注点放在内容创作与传播上的,还有网络作家“天蚕土豆”。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居家时间增多,网民数量大幅增长,数字阅读需求猛增。他发现,网络文学的传播力、影响力已不再局限于国内,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实现文化出海,这也是疫情下数字社会的一大特点。

在看得见的地方,数字赋能美好生活,如火如荼;在幕后,数字技术引发的变革,也早已吹响号角。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的参演者,演员于和伟的演技深受观众好评。从影20多年,他见证了影视行业数字化的发展变革。他说,以前剧组工作人员需要上山下海去勘景,现在影视基地推出VR云勘景;曾经影视作品只能在电视台、电影院播出,现在视频平台的崛起给创作团队增加了曝光渠道。

“90后、00后会通过平台发声,反馈他们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些意见和反馈对创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于和伟说,通过弹幕及时掌握观众第一时间的反馈,好或不好都将受益。

“无人化”中处处是“人”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赋予企业家的使命与担当——论坛上,企业家对此达成了共识。

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化构筑起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设施。疫情之下,企业如何抢抓数字社会发展机遇?与会嘉宾不约而同提出了“更加智能”和“更有温度”两个关键词。

“智能化、无人化将会引领新时代。”云科领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CEO胡永佳表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以智能化、无人化为核心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尤其是在交通、医疗、教育、环保、物资保障等领域加速落地,由此催生出的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疫情使数字工具的使用更加普及,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在此基础上,相关企业需要在智能化和人性化方面下足功夫,提供更加便捷、更具生产力以及普惠性的产品。”他说。

在谈及如何让智能工具更有温度时,量子之歌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白柏指出了“银发鸿沟”的问题。他注意到,受疫情影响,在线学习用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在风口之外,中老年群体在智能时代的触网、用网需求同样值得关注,“除了考虑技术逻辑,社会和企业还应更多地从人本身的价值出发,积极探索弥合数字鸿沟的路径和方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