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求“质” 科创南昌生机蓬勃

未来科学城

建设中的瑶湖科学岛

江铃工厂总装车间新车下线

兆驰光电生产车间

长方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江西佳时特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生产车间

南昌凯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将一根500多公斤的铝棒从20℃加热到403℃,芯表同步升温,只需要10分钟;术用电刀镊尖直径精细至0.2毫米,可保持4小时无粘连,止血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高精密五轴数控机床的全程精度达1微米,重复定位精度达0.6微米,在相关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这些“微缩”样本,归纳起来是南昌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实绩的生动写实。

优化资源布局,做大做强创新平台,全市年营收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共523家,可建研发机构的企业有356家,已建研发机构的有356家,实现应建尽建全覆盖。突出企业主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648家,同比增长7.23%。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3家,总数达到1854家,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7.85%……

一个个数据标注着南昌创新力量的积蓄与成长。2023年以来,南昌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和科教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不断探索创新途径、挖掘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动能、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加速起势,南昌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前瞻

布局

抢占科技创新前沿

在时代的浪潮中,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2023年以来,南昌相继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去年年底,南昌出台了《南昌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聚焦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以强化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南昌聚焦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布局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征集企业需求,编制科技重大项目指南条目。今年2月,南昌发布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航空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等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关键技术目录,理清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同时,引导并协同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走好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南昌与省科技厅共同设立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昌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南昌市每年出资1200万元,省科技厅配套经费400万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此外,南昌聚焦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与升级,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分层分类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将全市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全覆盖从年营收3亿元以上企业扩大到1亿元以上企业,构建“初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梯次培育的企业研发机构体系。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政策的护航给企业发展配了“指南针”、吃了“定心丸”,南昌产业之林更加枝繁叶茂。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实现标志性突破,达到2.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南昌进入全球百强科技集群;2023年度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公布,其中6项成果来自南昌……一年来,南昌涌现出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装备,已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为南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力推动南昌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迈向新的高度。

布局之道,在于洞察先机,顺势而为。今年8月,南昌再次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发布了《南昌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指出,到2026年,南昌未来产业营业收入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年均增长8%左右,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推动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全覆盖,力争建设国家实验室在昌基地1个。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南昌将以政策为导向,在工业、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激发

活力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未来显示是一个涵盖多种新兴显示技术和应用的领域,南昌将未来显示作为布局未来产业的重点赛道之一。随着LED显示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LED显示正在向室内外各类大屏显示快速渗透,以Mini/Micro LED为代表的微显示技术,是南昌未来显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日,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驰半导体”)的Micro-LED技术再突破,4项新专利公布。据了解,兆驰半导体已手握12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高达600多项。

在兆驰半导体一楼展示大厅,长8米、高6米的墙壁上挂满了专利发明证书,中间“创新引领,深耕技术”八个大字引人注目。

自2017年在南昌高新区落户后,兆驰半导体迅速发展,建立了全球最大的LED数字智能生产基地。如今,平均每天有3.5万片外延片从这座生产基地出库,照亮全球每一个角落。

在Micro-LED技术领域,兆驰半导体的进展尤为引人注目。这项技术以更小的灯珠尺寸、极高的亮度、高对比度、高分辨率和丰富的色彩,为小屏幕实现高分辨率显示提供了可能。兆驰半导体不仅在制造微型灯珠上取得了突破,还攻克了将它们精确转移到基板上的技术挑战,实现了Micro-LED的巨量转移技术。为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兆驰半导体首席技术官胡加辉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公司的研发投入每年都至少增长30%,2023年研发投入超过1.8亿元。

无独有偶。近日,2024年江铃集团科技日活动在昌举行, 活动现场表彰了江铃集团115项科技进步奖、27项优秀发明专利、31名先进个人、16个先进团队、14项政府行业荣誉,这是江铃集团连续九年以高规格、重奖励的形式表彰科技创新工作者,奖励总金额达800万元。 同时,现场还向15个在研的重大整车项目和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发榜授旗。其中,江铃新能源的羿驰05项目计划搭载主流电芯,构建全新的三电架构跟车身下平台,适配一系列前沿智能科技系统,该项目计划2025年年中投产。

江铃集团积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从创新要素和技术统筹两个维度,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研发费用投入超30亿元,其中制造业板块研发投入占比超4%,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南昌持续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研发投入强度实现标志性突破,达到2.0%,同时,开展2023年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兑现工作,共补助307家企业1.07亿元,兑现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资金5926.43万元。

此外,围绕挖成果、抓对接、促转化等重点环节,南昌努力当好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红娘”,通过开展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江西(南昌)站、“庐山对话——院士南昌行” 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为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据了解,今年以来,南昌征集技术需求183项,实现项目签约35项,项目意向签约资金超1亿元;推荐13项重点科技成果参加2024年全省十大亮点科技成果评选;全市30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同比增长30.4%。

攻坚

克难

把握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南昌聚焦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将一根500多公斤的铝棒从20℃加热到403℃,芯表同步升温,只需要10分钟——江西联创光电超导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创超导”)在全球率先实现了这一过程。通过自主研制完成的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样机,联创超导实现了从基础超导材料到工业产品全部国产,掌握了多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拥有高温超导装备领域有效授权的知识产权34项(包括26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技术、产品、市场和法律等维度全面构建了高温超导装备的核心关键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023年,联创超导的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走出试验车间,在生产线正式投产。设备实际运行结果折合成每吨铝的耗电量仅为131.8千瓦时,不到传统工频炉一半的耗电量。“今年,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的能效再次实现提升,加热能效接近90%。”联创超导董事长伍锐说,产品在金属热加工行业实现了颠覆性替代应用,助力我国更快实现金属热加工行业的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目标。

今年4月,华安众辉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推出 “高冷不粘主动降温双极”术用电刀,镊尖直径精细至0.2毫米,精准满足了神经外科手术对精细度的严苛要求,这一成果彰显了企业在医疗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江西佳时特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时特”)深耕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多年,从2007年研发首台机床,精度达10微米,到今年3月,该公司研发的高速高精数控机床,全程精度达1微米、重复定位精度达0.6微米。这让佳时特逐步成为微米级“精密世界”的领军者,在相关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

这些企业在南昌并非个例,众多企业纷纷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不同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部分企业不仅掌握了创新发展的主导权,还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产业格局中崭露头角。南昌积极争取省科技创新“2030”先锋工程,2024年度全省共设立省重大科技专项6项,南昌占4项。根据南昌“8810”行动计划工作部署,面向全市征集重点项目指南,拟立项南昌市2024年科技重大项目27项,支持资金4400万元。

引智

育才

强化科技智力支撑

“以前,大部分动力总成项目都是依赖于国际顶级的咨询公司。因此,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自主打造动力总成数字化设计平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江铃汽车产品研发总院新能源新动力仿真&NVH总监曾小春深耕汽车研发领域22年。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潜心钻研CAE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对技术的研究、积累和项目历练,历时十多年创建了动力总成数字化设计平台。

“如今,我们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动力系统匹配开发能力,不仅可自主进行仿真与调教,而且能够100%自主承担新能源新动力各项目的研发任务。团队主导的项目获得202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曾小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科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感及物联网技术和理念在水利水务行业的应用,目标是成为中国传感技术在水利水务行业应用领域的领导者。“以前,我国使用的高端智能传感器大量依靠进口,设备价格达到国产的8—10倍,维护成本非常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难题,我们决定从水利行业入手,开启传感器国产器件和设备的研发及应用推广之路。”该公司董事长张武雄表示。

2019年,张武雄满怀壮志,带着前沿性项目与丰富实践经验来到南昌创业。多年来,该公司完成了10余款全新产品的研发、示范应用及市场推广,形成了以智能传感器核心器件及应用为核心的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体系。尤其是其研发的WT606高精度TDC计量芯片,比国外同类优势产品分辨率提高15%。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南昌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引育工作,不断升级人才生态体系。今年,南昌出台了《南昌市科技领军人才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南昌市支持引进人才创新团队实施细则》和《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项目落地资助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聚才强磁场”。

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科技人才,2024年,南昌培育国家级科技人才2名;培育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8人,全省占比32.7%。开展了首次南昌市科技领军人才评选,认定了10名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领军型科技人才,并从资金奖励、人才待遇、项目倾斜等方面给予支持。围绕重点产业链上的创新难题,依托南昌市科技人才“双百计划”项目,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47名、创新团队63个,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需突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此外,南昌启动新一轮“每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人才引进工作,持续聚焦南昌“8810”行动计划,不断做大人才总量、做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用好“英雄城·英雄荟”高端引智品牌,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开展高质量、精准化的人才活动,推动有成果转化需求的专家教授、博导硕导来昌考察、交流互动,搭建常态化的产才对接平台,以人才工作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汇聚

资源

创新平台量质齐升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器”。近年来,南昌积极汇聚各类资源,全力推动创新平台的量质齐升。

走进北航江西研究院工业CT成像检测实验室,无损检测工程师朱鹏正将一家企业送来的铸件放入三维工业CT成像系统中。经X射线照射和AI算法数据成像,只需几分钟,企业就能拿到一份详细可靠的质量检测报告。

北航江西研究院院长彭翀介绍,自2019年入驻南昌高新区以来,研究院承载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等职能,依托北航的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共建8个联合实验室,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

在高能级创新研发机构引进方面,按照“一个重点产业配强一个战略性创新平台”的原则,南昌主动对接大院大所,北航江西研究院、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先后落户,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最强大脑”。

南昌结合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集聚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打造南昌瑶湖科学岛、未来科学城“两大高地”,为广大科研人才搭建创业舞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产业平台。

南昌瑶湖科学岛一期项目——南昌实验室项目是我省首个省级实验室,同时也是拉开南昌瑶湖科学岛开发建设帷幕的首个项目。

今年夏季,南昌实验室项目首栋单体提前50天封顶。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建有综合大楼、外延芯片制造厂房、产业孵化中心等16栋建筑,预计将于2025年6月竣工交付。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江西省科技创新的核心承载区,着力布局光电、航空和新材料等未来前沿领域。

随着一批批在企业和高校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建立,南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

南昌不断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全市已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并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有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4家南昌高校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答辩。目前,南昌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4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4家,均位居全省第一;市级重点实验室20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6家。

南昌,在赣江之滨奏响科技华章,为新时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驱动科技征途扬帆破浪,向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奋勇前行。

(洪观新闻记者 黄之昊 刘彤/文 影视部/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