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这副担子,接过来挑下去……
——写在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之际
▲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全景。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摄/光明图片
▲2024年5月14日上午,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仪式举行。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摄/光明图片
▲参加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仪式的群众代表。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摄/光明图片
▲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铭文全文。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摄/光明图片
如果说,绿色是井冈山的主基调,那么,经过一场又一场春雨的滋润,初夏的井冈山,已完全褪去了鹅黄的底子,被一层层一波波油绿叠成了一块硕大无朋的碧玉。
碧玉怀抱里,井冈山茅坪镇神山村烈士墓前那座新落成的赭红色的高大的纪念碑,在五月的艳阳下,显得分外耀眼夺目。
铿锵有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山谷回响。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缓步走到纪念碑前,仔细为花篮整理缎带。随后,人们一起向革命先烈三鞠躬。2024年5月14日上午,神山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仪式在此间庄严举行!
一双满是褶皱、饱经沧桑的手,轻轻地抚摸着纪念碑基座,年逾八旬的吴清娥老人眼中闪着泪花,喃喃自语:“亲人啊,神山村的父老乡亲想念你们……”
人们一个个从纪念碑前缓缓走过,将手中的洁白菊花放在烈士墓前,以这种最纯洁的方式,向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红军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座纪念碑,铭刻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这座纪念碑,倾诉着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这座纪念碑,见证着老区儿女不屈不挠的跋涉精神;这座纪念碑,彰显着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英雄旌霜履血,神山百年嬗变。一座丰碑背后,是一段历时两年、感召无数人的红色寻访,是燎原星火辉映下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是光明日报与神山村之间的不尽情缘……
一篇书写血肉深情的调研报告
2022年夏日,光明日报调研组第一次来到这个藏在罗霄山脉深处的小村庄——为书写神山村脱贫之后的新面貌而来,为探寻这个昔日贫困村华彩蝶变的“密码”而来。
这个只有200多口人的小山村,山陡沟深,交通闭塞,耕地紧缺——连产量很低的冷浆田都少得可怜……
世世代代,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挖呀挖,刨啊刨,累弯了腰杆,汗湿了禾土,却一直未曾走出贫困的循环。
霹雳一声震天响,工农红军上井冈。从此,神山村的天亮了!“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那个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味道香……”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瞧!哪怕“敌军围困万千重”,最终,难逃“宵遁”。
是啊!在军民铸成的铜墙铁壁面前,国民党军的一次次进犯,怎能不一次次溃败!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村和全国千万个乡村一样,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雄浑壮阔的历程。
而今的神山村,已全面拭去了贫困的阴影,那一座座漂亮的二层小楼,那一辆辆崭新的小轿车,农家乐门楣上那别致的霓虹灯……无不讲述着时代馈赠给人民的温暖和幸福。
我们也带着问题而来: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实现的?决定“神山变迁”的最深层力量又是什么?书写神山村,对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究竟意义何在?
携着满脑子的“叹号”与“问号”,调研组走田埂、进农舍、浴晨露、沐晚风,和一个个村民碰头打脸,用心去感知这块红色土地的脉动。
采访过程中,一本“村民花名册”始终陪伴着我们,由此,那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形象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既和村民中总被关注的“典型代表”深入交心,也与那些很少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平凡人物”拉话叙常。他们的故事,让“幸福神山”生动而具体。
走遍乡野访民生,扎根一线“捉活鱼”。为体验村里交通改善情况,我们沿着山道感受脚底板下的平坦舒展;为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我们走进农家乐的后厨感受烟火气、来到黄桃园听村民细算“分红账”;为观察文明乡风建设成果,我们“潜入”干群互评会会场,“偷听”那让人“耳根发热、心里透亮”的坦诚交流……
一次次促膝谈,一场场院坝会,一段段肺腑言……渐渐地,盘桓在脑际的问题有了答案:神山村的过往、今天与未来,始终离不开党的关怀与指引。“不负人民、人民不负”是神山村成功脱贫的深层动因。
是啊,村民们对党、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多么真挚的情感!你瞧,农家小楼门前那火红的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脱贫全靠习主席”;你听,“点赞广场”上那欢乐的歌声:“打起攻坚战,过起新生活,唱起幸福歌,温暖满心窝”……
历时月余、数次打磨,一篇12000余字的深度调研报告《神山村三日》见诸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推出后广受好评,在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重大主题报道类一等奖。
一场赓续红色基因的全国大行动
采访中,调研组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一条线索: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神山村村民曾冒着生命危险将红军伤员藏在村里养伤,有七位重伤员因伤情不治被村民悄悄掩埋于村旁一处山丘上。
只言片语,让我们多了一份责任感——过去只知道神山村是个“全红村”,红军墓却是头一次听说。
我们进一步挖掘,老奶奶吴清娥给出了佐证:“姆妈说过,当时村民们拿出各家最好的木板,偷偷钉成棺材下葬的……”
我们找到了那座山丘。一棵棵大树如卫兵般拱卫在山体四周,无声地守护着近百年前那一桩桩往事。
我们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井冈山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几天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饶道良告诉我们:“经过实地探勘,并查阅《宁冈苏区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等大量党史资料,神山村这座墓,确证是一座红军烈士墓。”
于是,烈士忠骨终得重新安葬。
这些烈士来自哪里?姓甚名谁?他们有没有家人?没有人知道,也找不到任何文献记载。
为烈士寻亲,让红色血脉赓续,是神山村村民的渴盼,也是我们调研组的愿望!随后,光明日报社和井冈山有关部门联合发起了“为神山村烈士寻亲”活动。
报社组建了寻亲专班,开通了24小时寻亲热线,在光明日报头版开出了《提灯·为烈士寻亲》专栏,持续报道寻亲进展。光明日报所属的所有报网端微屏,也都开通了寻亲热线、设立了烈士寻亲专题。
我们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机构的专家一起,钻进史料库、翻遍故纸堆,像大海捞针一样,一点点“打捞”着相关史料,一步步缩小着寻找范围。
获取烈士确切信息的难度,远超想象。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90多年,距上一次全国革命烈士普查,也已经过去近40年,第一手证明材料已经很难找到,就连许多烈士的后人,也说不清楚自己先辈的事情。
寻亲专班协调各个有关部门,首先从井冈山有姓名的15000多名烈士查起,进而不断扩大搜寻范围。寻亲活动演化成了一场赓续红色基因的全国大行动。
渐渐地,七位烈士牺牲的时间,被锁定在1929年初的第三次反“会剿”战斗中。根据这一线索,寻亲专班重点从江西永新、永丰、铜鼓,湖南炎陵、安仁等地获取了61209位烈士的基本信息,展开全面排查。随着寻访不断深入,有可能的烈士姓名从几万个缩小到200多个。
寻亲专班决定:对这200多位烈士的后代逐一进行走访!于是,一场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历时4个多月的寻访,艰难而执着地展开了。在聆听了无数个英烈忠魂的动人故事、一次次流下感动的热泪之后,姓名从200多人,缩小到了十余人。
离目标似乎越来越近,进一步排查的难度却越来越大。怎么办?寻亲专班求助最先进的科技手段——DNA检测。
然而,事实证明,DNA检测难度之大,同样超出想象。由于烈士牺牲时间太长、战争年代掩埋条件较差,残存的遗骨早已渣化。精心提取的检材被送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检测,初次检测没有得出有效信息;第二次检测,测出了一些DNA片段,却仍未达到理想程度。
是知难而退就此收手,还是克服困难继续进行?光明日报将寻亲进展和遇到的瓶颈,通过有关渠道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得到全力支持。经过不懈努力,DNA检测,终于有了结果!
前期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寻找到最有可能的烈士亲属,被列入了第一批DNA比对对象。寻亲专班立即赶赴江西莲花县,湖南平江县、茶陵县等地,对这些比对对象进行血样采集。与此同时,DNA检验数据也被录入全国DNA数据库,进行全国范围的“拉网式”比对……
经过史料查证、DNA比对“双管齐下”,重大突破接连而来——
2023年8月,首位烈士身份得以确认,他就是湖南茶陵籍红军烈士黄渭波。
黄渭波生前为江西省宁冈县茨坪苏维埃政府秘书。随之揭开的,是一段“一门三忠烈”的红色往事——黄渭波的父亲黄道宏、哥哥黄渭涛也都是革命烈士!
黄渭波牺牲时,新婚不久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直至牺牲,黄渭波都未能见到女儿一面……
2023年8月5日上午,有关部门在神山村烈士墓前为黄渭波的外孙陈银洪举行了认亲仪式——仗剑出乡关,血染井冈山;杳踪近百年,今日终“团圆”。
不久,第二位烈士何连钰的身份也得到了确认。
出生于江西遂川的他,1928年1月,与父亲何荣达一起参加了遂川赤卫队。第三次反“会剿”期间,在黄洋界哨口身中数弹,被转移至神山村养伤,不久壮烈牺牲。
如今,寻亲活动仍在继续。值得期待的是,第三位、第四位烈士的身份也已在核实过程之中。
一次欣见“大神山”的回访
这些年,我们始终关注着神山村的发展变化。
2023年8月,调研组再次扎进神山村。所见所闻,是那样的亲切,又是那样的“新鲜”。一切,都在生机勃勃地发展着、变化着、生长着、惊艳着——
我们看到,产业发展更“火”了。山间“长”出了浪漫的“树屋”“蛋屋”,那是新引进的旅投公司建设的特色民宿;农家乐忙着提质升级,拆掉老电扇添置变频空调,告别“烟雾山庄”装上抽油烟机;农产品加工厂的生产线上,精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多;绿意盈盈的茶田里,荡漾起“茶情茶韵茶文化”。
我们看到,干部干劲更足了,群众心气更高了,乡风更加文明了。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摆脱贫困的神山人,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冲刺!
我们也看到,“躬身爬坡”的神山村,难以避免地遇到了新问题。譬如,神山村产业的层次还不高。怎么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发展旅游,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谋及长远,在环境承载量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好“山水文章”?……
好在,经过市场风风雨雨的神山村人,已有了清醒的认识,用村干部的话说:“越是发展势头好,越要加把劲;上坡,就得弯着腰不停往前迈。丝毫停不得歇不得,一停一歇,就会往下出溜!”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神山“星火”正在赣鄱大地燎原。赓续血脉学神山,因地制宜赶神山,突出特色超神山。一个又一个“新神山”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于是,我们推出了第二篇调研报告——《神山“星火”正燎原》。
一部中国乡村百年变迁史
至此,我们脑中已积累了大量的“神山故事”,心灵也深受触动。
探寻神山村百年嬗变的“密码”,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路,一直挑到北京城。革命永远无穷期!而今,新一代的领导人,正接过这副重担,带领十四亿中国人民健步向前……
这一启示,让我们深深感到,仅靠有限的几篇报道去反映这一重大主题,远远不够。于是,我们决定写一部报告文学,详尽讲述神山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更多人走进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村庄,徜徉在它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触摸中国乡村发展的脉动,感悟红色血脉的传承,坚定奋力前行的信心。
这是一场呕心沥血的长途跋涉:深入采访、遍查史志、探赜钩沉、精心构思、挑灯鏖战……我们进入历史深处,以撰写史志的严谨,去考索这块土地上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我们以学者的思辨,去揭示“小山村”对于“大时代”的镜鉴意义;我们运用文学笔法,去塑造一个个性格鲜明、骨肉丰满的人物。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一遍又一遍精雕细刻,一本近二十万字的报告文学《神山星火》终于付梓,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了铭记先烈,光明日报《神山星火》写作团队决定将稿酬悉数捐出,在神山村建立一座烈士纪念碑。
一座传扬不朽精神的丰碑
五百里井冈,处处感人故事铸就;神山村红色历史的发掘,为井冈故事再添新的一笔。
在神山村红军忠魂埋骨的小山丘前,无名野花静静绽放、修竹苍松风中摇曳。寻亲活动开展伊始修筑而成的烈士陵墓,已经成为意蕴深长的红色地标。
不管雨雪风霜,这座墓前,总是那样整洁有序!一束束鲜花、一盘盘祭品,那是村民们自发献上的哀思与敬意;常有游客来这里驻足、鞠躬,那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英雄的尊崇与追缅;总有党员们专程赶来宣誓、祭奠,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赓续。
而今天,一座由光明日报写作团队捐建、井冈山市委市政府襄赞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在红军墓前。这座丰碑,传扬着神山英烈的不朽精神,见证着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昭示着中国未来光明灿烂的壮丽前景!
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这样一段铭文:
井冈峤峤,茅坪滔滔;红旗漫卷,山河妖娆。休谓无名,昆裔竞翱;安兮精魄,玉宇澄皓!
劳罕 于甲辰年清明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王慧敏、邢宇皓、王斯敏、胡晓军、卢泽华、孙金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