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新闻丨江右时评:整治高价彩礼,舆论也该回归理性

——弘扬文明新风系列评论

彩礼作为婚嫁领域的传统习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社会接受度。大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约有超过79%的婚姻收取彩礼。作为“诚意”的“媒介”,彩礼本应彰显“尊重”和“礼仪”,但近年来,彩礼数额持续走高,“闻彩礼色变”成为一种社会表情,“娶不起”成为一种社会心声。

在变异风气的裹挟下,在相关新闻跟评区里,我们常常看到,彩礼讨论变成了对女方“贪婪”的批判讽刺,变成了对男方“心机”的口诛笔伐,激发了社会矛盾、放大了情绪焦虑。争论尘烟四起,个别案例被无限放大,有些地方被恶意贴上标签,“地域黑”被人当成一种话题正确。

这其中,黑得最惨的,便是江西。

“1888万天价彩礼”的谣言事件至今仍有热度;《大家觉得江西的女生怎么样?》让不少“吃瓜”群众就位;“江西农村彩礼50万”的言论,被人不断赞同……凡是出现“高价彩礼”的词条,总少不了“江西”的存在。茶余饭后的闲谈里,愈演愈烈的“黑话”里,充斥着各种偏见、歧视、对立、污名,尽管故事被证伪、内容为杜撰、完全不搭边,但事件的真相已经无人在意。

“高价彩礼”是个共性问题,江西却苦“之”久已。一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有些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吸引眼球,用个例代替普遍,用选择性“闭眼”代替实地调查,用部分数据代替整体分析,恶意攻击、恶意造谣、恶意中伤,给江西全体女生贴标签、对各地风俗指手画脚,让“地域黑”升级为相互谩骂攻击。在自我“沉浸”中,他们却忘了,一切要用客观事实说话的基本认知。

事实上,为遏制“高价彩礼”,为预防“恶意抹黑”,江西一直都在努力。从印发《江西省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到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的若干措施》,从全南县在全国率先出台“零彩礼”家庭礼遇机制,到石城县倡导“全县不收彩礼”,从各地给彩礼限额,到纷纷举办“不要彩礼要幸福”集体婚礼,从村规民约到司法协调,江西所作出的努力显而易见,成效也是显而易见。这种努力,不能被忽视,应当被看见,也理应被尊重。

“地域黑”看似“有理”,实际上毫无“道理”。让“高价彩礼”的标签与江西地域形象紧密捆绑、画上等号,这种以偏概全的表达,既是狭隘认知的反映,也折射出舆论的割裂形态。因此,让彩礼回归理性的同时,舆论也该回归理性。(长天新闻评论员 唐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