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地方的村干部纷纷化身家乡的推荐官,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将直播变成新农货,让乡货变“香货”。然而,对此网上却出现了不同声音,认为此举“不务正业”,陷入了“流量思维”怪圈。但实际上,这种创新尝试正是乡村发展破局的重要一步,不仅顺应时代潮流,更彰显了基层治理者的担当与智慧。
乡村的发展需不需要“流量”?毫无疑问是需要的。都说“酒好也怕巷子深”,土味乡货一直以来备受大众喜爱,在流量思维下,乡村土特产更易被人了解、熟悉,从而摆脱乡货“难出山”的困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过去,受制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优质的农产品只能烂在地里,而如今通过直播带货,农户们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让农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价格走向市场。同时,流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益,还有对乡村文化的传播。通过镜头,古老的民俗、传统的手工艺得以呈现在大众面前,吸引游客走进乡村,推动文旅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村干部身份转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直以来,我们眼中的村干部只是一种传统的基层管理者,负责上传下达、调解纠纷、落实政策。但如今,他们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直播间,以“推荐官”的身份与外界对话,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村民,乡村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尝试新事物。当村民看到村干部亲自直播带货,为家乡产品代言,会更加信任和支持村里的发展规划,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此外,村干部在直播过程中,能够直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从而调整产业结构,让乡村发展更贴合市场实际。
面对“不务正业”的质疑,我们更应看到,这是一种少些事务主义,多些务实态度的体现。村干部并没有因为直播而荒废本职工作,相反,他们是在利用新手段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流量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借助流量的力量,乡村可以获得更多发展机遇。那些指责村干部陷入“流量思维”怪圈的人,恰恰忽视了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基层干部的创新努力。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村干部化身“家乡推荐官”是顺势而为,更是大有可为。他们用手机架起了乡村与外界的桥梁,用直播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新大门。我们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理解与支持,共同期待流量为乡村带来更美好的未来。(右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