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美容针或致毁容,医美行业需“整容”

央视“315”晚会曝光不能注射的美容针,妆字号美容针或致毁容。在播出的视频中,没有医师资质的工作人员为消费者进行面部泪沟、太阳穴、咬肌注射,将打针出的血再揉回去,一系列操作令人咋舌。寻求医美帮助的本意是变美,媒体曝光的医美行业乱象却与丑陋为伍,为消费者服务之前不妨先给自己“整整容”。

近年来,医美行业野蛮生长,并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13.4万余家医美相关企业。医美行业的发展增速主要由一二线城市贡献,同时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也不断增强。

医美消费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容貌焦虑心理。就当前社会而言,消费者做医美项目固然与追求美好生活有关,深究起来却是大环境压力下的群体性选择。网络流行语“颜值即正义”说法虽荒唐,却反映出相貌出众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资源,更容易“成功”,这种价值导向使得很多人极为注重自身形象。短视频平台以及各种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充斥着标准化身体形象,滤镜美颜制造出“全员美人”假象,加剧了人们的容貌焦虑、身体焦虑。此外,大量医美机构对其药物产品功效做虚假、夸大宣传,不断传播“整容带来成功”的错误价值观,导致不少消费者跌入“美丽陷阱”。加之国民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种医美整形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两年前,国家卫健委、中央网信办等八部委就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开展专项整治,为何医美行业仍旧乱象频出?说到底,还是为了一个“利”字。医美行业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以本次曝光的美容针为例,这类以化妆品名义销售的美容针剂利润可高达10倍,以注射为主的轻医美项目,因恢复期短、价格相对易承受等特点,受到年轻人追捧。即使监管和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从业者依然趋之若鹜。

美丽绝不应凌驾于健康之上,规范医美行业需要从消费者、经营者、监管者等多方着手。对消费者而言,应抱着审慎的态度看待医美,通过公益广告、公开课等形式学习医疗美容相关知识,到具有正规资质的医美机构接受服务,提前查询医生资质,切勿因低价诱惑而去一些非正规机构、美发店、养生馆等不具备医美资质的机构消费。进一步压实经营者主体责任,督促其加强行业自律和专业人才培养,自觉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痛点,及时调整补充政策,做到科学施策、综合施策,织密监管网络,提高机构违法成本,形成震慑效用。

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的主题是“提振消费信心”,医美行业市场广阔,及早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营造安全放心的医疗美容消费环境,消费者的消费误区才能越来越少、信心才会越来越足。(冯欣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