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江右时评:读懂中国航天事业背后的“力量”

11月12日,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迎来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来访,并创造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世界纪录。从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首次发射到如今越来越成熟的交会对接技术,短短十余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质”的飞跃。中国航天喜报频传背后是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要从中国航天翱翔九天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奋进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回看中国航天历史进程,创新一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关键“钥匙”。中国航天从运载火箭设计到航天器对接,再到空间站组建,都紧紧瞄准世界先进这一目标。在平均年龄只有30-40岁的航天科研团队探索下,走出了一条坚持独立自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没有经验可循,也没有“石头”可摸。只有打破思维固有的“框架”,坚持学习知识“日日新、月月新”,树牢抓创新就是谋发展意识,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当中,才能不断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成绩,没有捷径,更没有巧功,有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用青春争分夺秒,用汗水抢抓机遇,甚至是用生命实现突破。无论是“经历惊魂26秒”的杨利伟,还是“三探苍穹、逐梦星空”的聂海胜,又或者是太空授课“摘星妈妈”王亚平……他们用自己的不怕牺牲、敢于亮剑和拼搏奋斗,让五星红旗在浩瀚星空高高飘扬。我们要汲取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不负韶华、奋楫前行,当疾风中“劲草”、做烈火里“真金”,以实干保持奋进姿态,做新时代奋斗路上埋头苦干的“躬行者”。

今天,中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航天人夜以继日的奋战和不留余地的付出。很多时候,他们为攻克一道技术难关,常常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对于他们来说忙碌早已是常态。航天员邓清明日复一日的训练“备战”,坚守了24年,虽仍未实现飞天梦,但无怨亦无悔。我们有幸逢盛世,定要挺起胸膛、冲锋在前,担起时代重任,敢于奋战疫情防控第一线,冲锋乡村振兴主战场,做新时代热锅上的“蚂蚁”,当群众眼里的“贴心人”,让奉献之花铺满青春逐梦新征程。(王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