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攻“尖” 产业攀高——合肥发展新质生产力观察

今年前10个月,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居全国万亿城市第2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达8.1%,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近七成。

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全球科创名城,合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勇攀科技高峰,勇立产业潮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推动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视频链接

澎湃新动能

虽值寒冬,大众安徽MEB工厂周围仍在火热建设,40家配套企业已集聚成群,投资总额超70亿元。

大众汽车集团近年来在合肥持续加码布局,成立整车制造基地、设立独资研发公司、建设电池系统工厂,致力将合肥打造成除德国之外的新能源汽车先进生产、研发和创新中心。

2023年5月29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大众安徽模块化电驱动平台工厂车身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外资选择在合肥开辟新赛道,折射出这里的产业磁吸效应。

早在2009年,合肥就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市。10多年来,从试点示范到集聚包括大众、蔚来、比亚迪、长安等6家国内外整车企业,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超8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营收将突破3000亿元。

这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2023年8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翻开合肥的产业图谱,从早期打造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芯屏汽合”标志性产业,到后来发展城市应急安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急终生智”产业,几乎囊括重点新兴产业。

“合肥的产业抓得准、立得住,关键在始终聚焦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变革走向。”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程羽说。

产业向新,生产力焕新。

不久前,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阳光电源发布报告,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464.15亿元,同比增长108.85%。营收增长主要来自光伏逆变器、储能业务及新能源投资开发。

“阳光电源的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围绕其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近百家企业,税收贡献超过10亿元。”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说。

以阳光电源为龙头,合肥正加快构建以异质结电池、大尺寸硅片、钙钛矿等为代表的先进光伏储能产业。今年前10个月,合肥市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产值超1100亿元。

工人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内某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公司的车间作业(2023年1月28日摄)。新华社发(阮雪枫摄)

如今,合肥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崛起。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100%。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攀高,全国50%的新能源叉车、20%的液晶显示屏、8.5%的新能源汽车、5%的光伏组件来自“合肥制造”。

在合肥市瑶海区的中国网谷,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员工在智慧显示屏生产线上作业(2023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发

催生新产业

合肥西郊,名为“夸父”的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的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条”拉满,100余个关键里程碑建设任务及核心部件的设计、预研和测试验证已经完成,从子系统的实验室研发测试阶段进入到了部分关键部件的研制和现场集成及调试阶段。

2023年9月11日在合肥拍摄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研究和建设加速,产业不断崛起。

11月16日,60多家参与“夸父”建设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携手成立聚变产业联盟,致力推动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打造一个世界级聚变能源产业集群。

“聚变能开发应用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新热点。”聚变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严建文说,产业联盟以实现聚变清洁能源商用化为愿景,希望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快聚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有韧性的聚变产业链和供应链。

近年来,合肥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全力支持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生产力增添科技内涵;加快推动从1到无穷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位于合肥科大硅谷园区的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艘编号为“海洋石油720”的深水物探船模型,定格了我国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的历史。“海洋石油720”搭载的核心物探装备和关键技术来自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如今,这一全球领先技术就地转化,叩开了一个约50亿美元的物探装备新产业。

“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离不开源头科技创新的引领。”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说。

创新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近10年,合肥财政的科技投入超千亿元。仅2022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近470亿元,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高达18%,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内展出的“祖冲之二号”同款超导量子计算机(2023年4月7日摄)。新华社发

建设近20平方公里“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量子国家实验室首批落户挂牌,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运行……近两年,全国十大科技突破中近三分之一诞生在合肥,量子科技、深空探测、可控核聚变等原始创新屡获突破。

新技术带来新产业。以“量子科技、深空探测、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在合肥蓄势而发。其中,量子科技产业集聚企业58家,量子芯片生产线已在合肥顺利投产。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创新主体近百家,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一个千亿规模的蓝海市场渐次打开。

蓄力新生态

公园的草坪暗藏着雨水净化和收集系统,道路上自动驾驶观光车、无人售卖车往来穿梭,头顶上货运无人机不断将配送的外卖精准送达起降点……位于合肥市中央的骆岗公园,俨然成为一个超级“试验场”,1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在这里找到了落地应用的场景。

在合肥市瑶海区的中国网谷,一家机器人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调试智能机器人(2023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发

形成新质生产力,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场景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突出。

今年5月,合肥发布《科创生态宣言》,提出要强化政策、资金、要素协同,全力构建科创生态。此前,合肥市明确,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完善政策部署,打造创新生态。

合肥市经信局副局长曾艳,还有一个头衔是合肥市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链负责人。“这要求我既要懂政策,还要懂产业。”曾艳说。

培养像曾艳这样懂产业、懂技术、懂政策、懂市场的复合型产业组织人才,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作用,合肥不断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成像光谱技术研究室科研人员在测试CCD成像电路性能(2023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安排1名专职市委常委统管科技、产业、金融,在全市推动形成“大科创”格局;

把“应用场景”纳入创新要素保障,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常态化发布场景清单和能力清单,组织路演对接,助力技术与产业双向奔赴;

建立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高校、科研院所“淘金”,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国资引领打造“产业基金丛林”支持各类科创主体……

哪里的创新生态好,哪里的科创主体就蓬勃生长,哪里就出新质生产力。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合肥市已累计摸排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700余项,推动成果转化成立企业500余户。目前,全市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8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00余户、“灯塔工厂”4户,平均每天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户左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