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重塑“江西制造”辉煌

本报记者 游静

一场传统产业的变革正在红土地上悄然进行——

两化融合提速,九江市17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069户签约上“云”;规模效益提升,“南康家具”区域品牌联盟价值突破100亿元,居全国家具行业之首、全省制造业第一……

占我省工业比重约七成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成效日益凸显,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前11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速列全国第三、中部地区第一。

当前,我省传统产业正以崭新面貌和奋发实践,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重塑“江西制造”辉煌贡献力量。

先试先行,争当探寻发展新路径的先行者

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坚持培育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破除劣质无效产能与壮大优质高效产能并施,保持较快增长与提高质量效益并举,需要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如何探索发展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年,我省印发《江西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启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试点,确定在九江市开展省级综合试点,在南昌县等8个县(市、区)开展省级分产业试点。

“截至目前,我省共安排1.6亿元资金,支持各试点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工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笔资金激发了各试点地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新干县为例,盐卤药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引导基金达到10亿元。”

覆盖我省8大产业、涉及7个设区市,各地、各产业的试点根据发展阶段和特点的不同,制订各具特色的目标、方向和路径。九江市选取116家企业作为综合试点企业(项目);南昌市青山湖区加快发展“飞地经济”助力产业升级;高安市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品牌创建辅导;湖口县鼓励龙头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试点就是重点、试点就是突破、试点就是示范”,各地以试点为荣誉,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品质升级,争当破解发展新困境的实践者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和产品。传统产业面临的新困境,归根到底是技术不高不新、产品不精不优。

创新是第一动力。行走在南康家居小镇,俨然进入创意十足的“设计村”,这里入驻了50多家设计机构,并柔性引进意大利、瑞典和深圳、上海等国际和国内一线设计机构的500多名设计师。截至2019年9月,南康家具开发原创设计产品3000多个,成果转化超过80%,获得专利授权825件,同比增长54%,推动“南康模仿”向“南康设计”转变。

项目是强大引擎。在新余市渝水区,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电工钢项目年内投产,年产25万吨优特钢带顺利试产,由大项目带动的提质增效,发起一场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钢铁产业品质变革。

“绿色”是转型方向。在新干县盐化工业城内,石化产业绿色化水平“有迹可循”,其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替代了30台工业小锅炉,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80%,每年节省标煤8.7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7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400多吨,减少灰尘排放近1万吨。“企业不仅大大降低成本,而且环保达标后,更加专注于谋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个个生动实践表明:我省传统产业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型,从污染型向绿色型转化,实现质量再提升、品牌再升级。

两化融合,争当再造发展新动能的引领者

“近年来,浙江、上海等地大力推动‘互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做法,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坦言,我省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激发发展新动能。

走进位于永修县的江西华景鞋业有限公司,原来需要十多名工人裁剪、涂胶、后跟定型、鞋面缝制的流水作业,现在智能生产线一气呵成,产效提升超过60%,误差几近为零。目前,九江市116家市级综合试点企业中,有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86家,已进行数字化车间改造的70家,共有632台机器人或机器臂。

在位于青山湖区的中国(江西)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传统的纺织产业正在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我们利用芯片存储各款衣服的数据,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30%以上。”风时服饰有限公司IE工程师李高峰介绍道。目前,青山湖区推广应用智能化设备共计5000余台(套),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约20%,人员节省约30%。

在贵溪市,中臻铜业、洪达轴承等一批铜企业相继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在南昌县,煌上煌鸭肉酱卤食品完成全自动化清洗线项目……我省传统产业进行的数字革命,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呈现出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效率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局面。

势头强劲,未来可期。2020年,我省重点传统产业的主导产品和主流技术总体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