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智能时代,要有种方式等等他们

如今,无论是看病挂号、餐厅吃饭,还是乘飞机、坐火车远行,一部手机就能把一切搞定。人人都在惊叹:生活真是太方便了。可是,如此便捷的美好生活,对于某些年逾花甲的老人来说,却只能望“机”兴叹:不会用智能手机打车,出个门简直就是“蜀道难”,到处是沟沟坎坎,行路难,行路难,举步维艰。

不知不觉中,新技术的运用,对老年人显示出“不友好”的一面。某种程度上,他们成了“被手机遗忘的人”。幸运的是,在杭州,这群本来面临出行难的老人,并没有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而是被95128爱心车队搀扶着,出行路上与他们风雨相伴。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2019年夏天,杭州市出租车行业协会成立了600人的爱心车队,司机们自愿报名,优中选优,专门服务于无法正常使用叫车软件或者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群体。截至目前,车队累计为841位老人提供了4105次出行服务。

数字是冷冰冰的,做起来并不容易。老人们普遍行动迟缓,有的老人还因为去医院看病要携带轮椅,需要司机背下楼,万一再遇上小区停车难啥的,这单业务就不止亏钱那么简单了,但没有一个司机退出这支爱心车队。杭州没有遗忘这些老人,这些细节关怀是一座城市的温暖和魅力。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且正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最新统计,去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9%。我们知道,智能生活的本意是通过技术加持,更高效地满足公众需求。但对老年人来说,技术发展得太快,他们的脑力与体力有些跟不上。有一些伤害总是猝不及防,很多老人深深感到,他们似乎被社会遗忘了,受挫感非常强烈。

就拿打车这件事来说,打车软件是越来越普及了。但调查显示,只有13.7%的老人会选择用滴滴、神州等软件打车,路边招手仍然是老年人首选的打车方式。随着打车新工具的出现,老年人发现自己成了根本玩不转的人,他(她)对自己手里的机器毫无办法。比如笔者父母,七八十岁,身体康健,但下雨天根本不敢自己出门打车。有一回从超市打车回家,两人在路边招了40分钟的手,路过的出租车很多亮着绿灯,但没有一辆停下来。他们最后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笔者,才解了燃眉之急。

也许有人说,老人也要学啊,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就是:知易行难。老年人不像年轻人,他们想学新知识,却力不从心。有的老人拿着手机,连网络是什么都不知道,有的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他们就是跑不快了,跑不动了,而这个智能时代跑得太快了,能不能有种方式等等他们?

新技术发展拉开了两代人的差距,老年人群遭遇了实实在在的困难,这不能只靠下一代的孝顺和体贴,或者是某个城市爱心车队来解决问题。也许,解铃还须系铃人,技术工具造成的快慢差别,同样可以用技术手段来弥补,社会要努力为老人开发适合他们的简便的生活类软件。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今天我们关爱老人,也就是关爱未来的自己。(陈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