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历来是省人大代表关注的话题。本次省两会也不例外,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学前幼儿教育等话题再次聚焦了省人大代表的目光。
今年我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聚焦教育短板瓶颈,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公办幼儿园占比偏低、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详细研究、仔细“把脉”,并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 章娜 廖济堂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感冒”症状,心理问题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健康,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19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已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统一行动。
家长期盼值失衡心理咨询渠道不畅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家长期盼值失衡,以及心理咨询渠道不通畅等两大原因。
目前,我省部分中小学校还存在未开设心理咨询室,或是有心理咨询室但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并不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此外,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超出了教师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范畴,需要咨询转介,但学校普遍缺乏与专业机构对接的渠道,往往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社会心理医疗机构渠道不通畅,商业心理咨询收费尚无遵循标准。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中小学课程表
省人大代表方燕红建议,成立以市为单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小组,联合多部门共同发力,培育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方燕红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组织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学会心理自助。还可以定期组织心理专家到学校、社区举办心理讲座和开展公益的心理咨询活动,以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
方燕红还建议,确定学校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第一责任人,将心理课程写入我省中小学课程表,以保障心理健康课程正常开课,保证心理辅导的课堂时间。再辅以学校心理咨询室,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深度及广度。
关注学前教育
办园质量参差不齐 公办幼儿园占比偏低
目前,我省普遍存在公办幼儿园占比较低的情况,特别是在部分县区,公办幼儿园所占比例更是偏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幼儿园总数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公办幼儿园比例逐年提高,但还依然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呈现出民办学前教育占主导的特点。
另外,我省幼儿教育还存在办园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人员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中,普惠性幼儿园质量整体不高,师资队伍薄弱,队伍不稳定,人员短缺现象突出。
教师待遇偏低 学前教育财政支持不足
随着上世纪企业改制等大环境影响,一大批原企、事业单位直属幼儿园纷纷脱离原有属性,转为市场机制运营。仅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予以保留,造成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比例迅速降低。且现有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招生规模有限,很多幼儿无法进入公办幼儿园就读。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身份不清晰、社会地位低、编制数量少、待遇不完善、权益缺乏有力保障等,影响了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及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再加上收入普遍偏低,尤其是大量民办幼儿园,教师每月收入只有几百元,这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仅仅将职业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造成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流动。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也是导致我省公办幼儿园占比偏低的因素之一。此外,幼儿教师普遍面临工作强度大待遇却偏低、付出多而获得的社会关爱少的双重矛盾与尴尬。
为学前教育“立法” 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省人大代表张常青提出,针对公办幼儿园占比偏低、办园质量参差不齐等等问题,亟需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加快建设公办幼儿园,加大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强化各类幼儿园质量管理,实现优质、均衡、充足、普惠、安全、就近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张常青建议,每年在教师招录计划中一定比例用于招录幼师,出台相关政策,对所需专任教师和保育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的方式予以解决。
张常青还建议,可以根据我省学前教育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省情的学前教育相关条例,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明确幼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学前教育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便于规范当前学前教育市场。
“‘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目标。”张常青表示,不论幼儿的智力是否正常,家境是否优越,身处繁华都市或者偏远山区,都期待给予每一个幼儿平等教育机会,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质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