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据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一开始政府采用“输血”式扶贫,给我们送钱、杉木、山羊。但是山地太硬,没有办法养活杉木和山羊。
田地资源的稀缺与山海资源的极大丰富,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调研后,提出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当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
确定因地制宜思路后,赤溪村打开了脱贫视野。1994年,当地创造性提出“整体搬迁”,进行“换血”式扶贫。1995年,下山溪22户畲族群众成为福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搬到了这里的新居。此后二十余年间,当地12个自然村的350户群众全部迁到了赤溪行政村所在地。
就像是做梦一样,其它材料都是政府出钱,我们只用出80根木头。搬家那天晚上,我高兴得不得了,一夜都没睡着觉!
同样让蓝玉香高兴的,还有他们家的白茶。2015年以来,福鼎市十多名市、乡干部组成工作队,蹲点赤溪村,帮助村里理清思路。发现赤溪村耕地面积少,但气候、山地和土壤条件却特别适合种植白茶,便开始推广。现在村里形成了种茶、制茶、茶叶加工的产业链。小小的茶叶,已经成了赤溪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仅种白茶这一项目,带动我们村民年人均可增收达到7000元。2019年我们赤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00元。像这种发展产业的“造血”式扶贫,让我们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赤溪云顶玻璃栈道如今是赤溪村的网红打卡地之一。背靠太姥山的赤溪村,依托生态资源,把整个村庄变成旅游景区,年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27万人次。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这里的金山银山。赤溪村三十余年的脱贫历程,正是中国反贫困伟大斗争的一个小小缩影。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们即将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扶贫理念,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让一方水土真正“富养”一方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