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帮助武汉市第五医院首次运用ECMO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给心肺“休憩”的时间,是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的使命。记者了解到,ECMO也叫“人工心肺”机,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它是拯救危重症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由于其属于“高精尖”的危重症医疗生命支持设备,且需要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维护使用,在许多地市,“人工心肺”机的数量十分有限。

2月28日,记者从省人民医院获悉,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五医院开展了该院首例“人工心肺”救治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该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杨小刚是江西医疗队里“人工心肺”小组的主要成员,他冒着有创感染的风险,为患者完成了上机的关键操作。

当日14时,在杨小刚所在重症病区里,一名5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经医护团队商议,决定对该患者采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治疗。而杨小刚此先曾多次出色完成ECMO跨地市转运任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6年的经验。面临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主要操作人完成了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步骤。

“气管插管及ECMO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操作人员暴露感染风险极高。消毒铺单、定位血管、穿刺静脉、插管置入……一旦有创操作开始,空气中就会有包含着病毒的气溶胶存在,我们医护人员需身着三级防护装备,腰上系着正压呼吸器,一套防护装备十分厚重,呼吸的雾气模糊了护目镜,两层手套下的手感也要十分谨慎。”杨小刚对此表示,随着上机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汗水也浸透了他们的防护服。

“当地医院此前没有开展过ECMO,设备不齐全,经过医院的协调,很快从武汉亚心总医院调来了管路,并得到了武汉亚心总院刘燕教授的帮助。”穿刺、扩张、置管……就这样,杨小刚在陌生的环境开始进行“人工心肺”治疗。

“因为医院没有专用管钳,所以用大血管钳代替,操作起来需要格外小心,力气大点容易折断钳子,力气小点钳会夹不住,可能导致大出血。”幸运的是,在“人工心肺”小组通力合作下,两个小时后,杨小刚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操作,超声定位确定管路在合适位置后,接上了ECMO。杨小刚表示:“‘人工心肺’将替代患者的肺脏功能,为患者持续供氧。患者的肺部在这段时间将得到充分休息和保护,以期恢复正常功能。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正在接受进一步治疗。”

“我今天特意加班去看了患者的情况。”2月29日16时,杨小刚从重症病区出来后表示,患者的肺部正在休息,以期恢复正常功能,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机调整到适合肺部休息的状态。记者了解到,武汉市第五医院此前从未开展过这项技术,此举为武汉市第五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带来新的治愈希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