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无需“抢跑”,重在因地制宜

3月9日,青海省内部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开学了。开学前,已有1054名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专业人员进驻学校,开展教职员工基本防护知识、防护技能等培训,规范消杀和测温等流程,帮助完善疫情处置预案。(3月10日央视网)

“春上枝头已十分”。因疫情冲击而延迟的春季开学正在启动,青海等地率先跑出“第一棒”,并不让人愕然。以青海为例,自2月6日起,已连续30余天,无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截至3月8日24时,青海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8例(其中西宁市15例,海北州3例),已全部治愈出院;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37人,已全部解除医学观察。应急响应也由三级调整为四级。在这种背景中,逐渐恢复开学,水到渠成。

从常理看,决定开学绝非拍脑袋之举。一方面,要经过科学研判,要结合当地的疫情防控实际,要充分听取疫情防控专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家长代表等社会各界意见;另一方面,也需履行基本的程序,经过相关部门批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持程序正义。

正式开学只是第一步。如果说,作出开学的决定不容易,那么做好开学后的工作更不容易。有的地方提出,统筹做好区域内所有中小学的开学工作,坚持错区域、错学段、错时间分批有序安排开学,原则上同一县(市、区)所有中小学,在2周内,完成返校开学工作。这种谨慎,值得肯定。开学后,应尽量避免学生扎堆、避免大集合。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命题,比如,学生戴不戴口罩?进入校门前要不要测体温?如果学生在校内出现了发热症状该怎么办?

把问题想得细一点,把困难估计得多一些,从而在设计预案时尽可能做得周全些,只有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才不会在出现症状时手足无措。同时,在开学事情上,要积极与家长沟通,适时疏导学生和家长的心理,既不让他们焦虑,也不让他们掉以轻心。

开不开学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决定。如果盲目跟风,就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一个基本是,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加速恢复,同时湖北省和武汉市疫情形势依然复杂,其他有关地区疫情反弹风险不可忽视。尽管不少省份已经出现了确诊病例全部出院“清零”的喜人变化,但我们不能麻痹,原因很简单,“清零”不等于零风险。

此前,甘肃、浙江、北京等地出现了境外输入病例,这种风险是存在的。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地方提出,要严格把握各学校的开学条件和标准,确保疫情不解除不开学、达不到开学条件和标准的不开学、开学方案没有通过验收的不开学。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近期对开学作出了一个原则性要求,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再考虑开学:一是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所谓基本得到控制,是由国家来判定的,具体可能要精准到县一级的疫情防控情况。二是社会家长都认为,或者绝大多数同意说现在开学是安全的。三是开学以后必要的防控物资和条件都是到位的。各地不妨根据当地的实情,用这把“尺子”量一量究竟是否适合开学。

如果说推迟开学体现了科学防控,那么正式开学同样需要体现科学防控。该开的学一定开,不该开的不能操之过急,稳健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项工作,不盲动跟风,也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开学就能达成共识,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王石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