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春意盎然。尽管受疫情影响,游客没有往年多,但油菜花依然缤纷绚丽,游客也在一天天增加。更让婺源人欣慰的是,一个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婺源县作为我省唯一代表,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该项评选工作旨在推进生态文化供给侧模式创新,打造绿色惠民、绿色共享品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模式,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样板,示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当下,经历这次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善待自然,善待生命,构建一种绿色生态健康的文化理念与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而婺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正好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样本。
山伴水而活,水绕山而壮,乡村蕴山水而隽永
村落枕山傍水,屋舍夹溪而筑,小桥流水相接,粉墙黛瓦错落。茂林修竹间,野鸟欢唱,竞相斗艳。重峦叠嶂处,青山滴翠,古木参天。这是水墨丹青般的婺源留给人们的一贯印象。
在油菜花烂漫的初春、或是涧走瀑飞的盛夏,枫染层峦的深秋、或是雪映幽谷的冬日,已是古稀之年的国家一级画师、南京中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王正禄先生,这些年经常会带着弟子来到婺源乡野写生作画。
说到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王正禄说,这里说的“风水”不是迷信,而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在古老绘画艺术上的体现。故传统绘画有“山伴水而活”、“水绕山而壮”“乡村蕴山水而隽永”之说。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中旬,时隔27年,朱熹自闽返婺省亲,在祭扫四世祖母墓时,按八卦布局栽植了24棵杉树,象征二十四孝。如今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者胸围3.43米,是我国南方仅存的南宋人工杉树群落。
朱熹特别注重人居环境的和谐,其在建造住宅、书院时,都会选择山水朝向、周围风物等,注重远近疏密、错落有致之势。当自然环境不够理想时,则采用避让、阻隔、改造等方式化解或调整。在祖母墓周围按八卦布局栽植24棵杉树、官任同安主簿时筑堤以补龙脉、知潭州时制《约束榜》令南岳衡山禁止垦伐等等,都是其“同天人”“合内外”“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朱子的生态文化思想,深蕴于婺源故里这方水土。
旧时,婺源人在择居时,善借山水布局村落。“相其阴阳向北,察其山水形势”。依山者傍山而建、临水者沿水而居,民居村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也就有了今日这山川群峦秀丽、水口绿树成荫、村落粉墙黛瓦、民居戗角飞檐的乡村田园风光。
借山水布局村落“风水”,其实质是在漫长的农耕岁月中,婺源先民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完善与改造。段莘乡千年古村大汜村,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先民建村时引用两道山谷涧泉,按古篆体“日”“月”字形,修筑了大小两组构造及功能相同的日月潭。其位于上游的是“月”牙型的月潭,潭水限于饮用;中下游是“日”字形状的日潭,日字两个“口”,上口潭水只限村人浣洗衣物,下口潭水用于洗刷马桶等污物。如今,村民家中已用上了自来水,但潭水依旧千年不竭,清澈如斯。
垃圾分类、利用是当前人们的热门话题。婺源是传统的农业地区,那么,古人是怎样处置农村垃圾的呢?婺源先民对生活垃圾也有严格的处置方式,该填埋的填埋、该清扫的清扫、该焚烧的焚烧,这在许多古村落的村规民约中皆有明文规定。甚至是什么垃圾由什么人归置都有规定。日前,在江湾镇荷田村,发现了一方清代嘉庆廿五年(1820)公约碑,其所刻铭文就明确了由“放牛者”处理牛粪,有“放牛者路遇牛粪当随时清扫,勿使污秽公共场所”等内容,婺源先民对环境卫生之重视,由此可见。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时下正处后疫情时期,经历这次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追求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有了新的认识。殊不知,自古以来,追求天然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就在婺源深入人心。
朱熹在阐释北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所著的《西铭解》中指出:“惟吾与也,故凡有形于天地之间者,若动若植,有情无情,莫不有以若其性,遂其宜焉,此儒者之道,所以必至于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而非有所强于外也。”“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
朱熹告诉人们,要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应该对天地万物一视同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历代婺源先民始终恪守朱子教诲,坚信天下万物虽有人兽、草木、枯槁之形气区别,但宇宙万物都具有独立存在的生命价值。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9年夏季,多次深入婺源考察的伦敦大学生物学女博士、32岁的罗莎·格利夫惊讶地发现,小小的婺源县,竟然拥有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的自然保护小区193个,有记录的野生鸟类分属63科302种,在遍布境内的河道湖面栖息繁殖,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多达36种。而诸如靛冠噪鹛、中华秋沙鸭、白腿小隼、鸳鸯等珍惜鸟类,其栖息或繁殖地居然不是在隐秘的荒野森林,而选择在村落的屋舍、水口林、河道,甚至是城区湿地里。
在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村民小汪家楼台上架满了长枪短炮。捕食、交尾、育雏的白腿小隼,吸引着海内外摄影人竞相聚焦。白腿小隼,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小型猛禽,体长17至19厘米,体重仅50克左右,别看其个头小,却能捕食比自身个体还大的田鼠、麻雀、蛇等动物。在小汪家的楼台上,架起大炮就能轻松地拍摄特写。
近日,追逐鸟类摄影数十年,已近耄耋之年的本土摄影师程洁淮出版了他的最新画册《婺源野鸟》。老先生认为,相对于荒野森林,村落附近天敌较少,食物充沛。婺源人坚守“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文化理念,才是野鸟精灵们选择与人相邻而居,趋利避害的自然天性所在。
婺源县太白镇曹门村,村民汪延旺的屋后有几棵古樟树,这片樟树林里栖息着许多鸟儿,每年四月至七月间,珍稀鸟类靛冠噪鹛会来此栖息繁殖。在某次雨后,汪延旺发现,一棵樟树的树杈处凹槽状树洞里盛满雨水,林中的鸟儿先后前往饮水沐浴,梳理羽毛,鸣闹嬉戏,快乐无比。从那以后,汪延旺每天都会往凹槽树洞里注满泉水,而每天鸟儿也如约而至,日复一日地上演着动人的画面。
如今,汪延旺家二、三楼的房间都改成了客房,前往观鸟拍鸟的鸟友们络绎不绝,鸟友们坐在床沿,将镜头对着窗外就能拍到鸟儿们捕食、沐浴、交尾的画面。而每次汪延旺都会提醒大家,不要喧哗,不能惊扰鸟儿。提供住宿、用餐等服务,汪延旺自然也没少赚钱。鸟友们都开玩笑地说这鸟儿定是前辈子与老汪结缘,这辈子报恩来了!
虽说有这类“报恩”的好事,优美的生态环境,却也不时会带来些许麻烦的事情。多年以来,在婺源县珍珠山乡、太白镇、赋春镇、大鄣山乡等地,屡屡发生黑熊、野猪、猕猴、麋鹿等野生动物,下山觅食,骚扰村民,流窜“作案”等事件。大鄣山乡鄣山村,村民汪汝钦、汪威武、余运豪等多人曾先后遭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的伤害,受伤最严重的汪汝钦右眼几近失明。当村民们为自保而捕获这些野生动物,总是及时报警并配合有关部门实施野外放生。经常是驱车数十公里,放归自然保护区,可过不了几日,这些顽劣们却又会重来,屡犯不止,周而复始。虽然如此,婺源人仍然恪守朱子遗训,尊重生命、善待自然。
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续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深刻影响着婺源这方水土,而新时代的婺源人在恪守先贤古训的同时,更是锐意创新,努力将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金色发展优势,成功续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崭新华章。
近年来,婺源县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婺源皇菊、有机茶叶、铁皮石斛、高山油茶、中草药材等一大批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群众健身等体育经济,每年举办“马拉松”等国家及省级以上体育赛事40余项,间接带动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打造“天然生态大运动场”。
依托生态文化资源,扶持特色“写生村”“影视村”“作家村”发展,每年有300多所美术院校(画室)、10万写生大军、50多万摄影爱好者来婺创作,吸引了张国立、冯小刚等著名导演,及海内外高端影视媒体前来取景、制作影视节目。
依托生态文化资源,婺源县着力发挥生态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促进生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社会养老、商务会展、电商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扎实推进篁岭、水墨上河、翼天、婺女洲、珍珠山等特色小镇建设。
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着力发展体验式旅游经济,全县拥有乡村民宿600余家,高端古宅度假民宿100余家,农家乐4000多家,旅行社30余家。目前,婺源直接从事旅游人员达8万人,间接受益者超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海内外游客接待人次连续11年位居全省之首,成功打造中国乡村民宿“婺源样板”。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县大力推进“景村”党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大亮点。太白镇曹门村是中共婺源县第一个支部所在地,依托红色历史资源,围绕“星火曹门·红船记忆”的主题,投资650万元建设曹门革命历史陈列馆、星火广场、还珠街等,打造红色研学“曹门篇章”。曹门村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是珍惜鸟类蓝冠噪鹛在婺源的主要栖息地,传承50年的封山护绿,特别是进村水口林和小学古樟树保存完整,吸引周边群众前来摄影踏青徒步。
如今的曹门村,古木参天浓荫蔽屋舍,溪流低吟落红随波舞,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信步街巷,曲径通幽中,“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浓郁乡愁油然泛起。
近年来,婺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产业发展积聚绿色动能,为乡村振兴夯实绿色根基,频频摘得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诸多佳誉,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先进县。走出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的“婺源之路”。(张卫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