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周末2.5天”弹性作息

要不要推广“周末2.5天”作息制度,以及如何推广,需要结合疫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来理性看待,综合考量。

4月16日,有媒体以《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会否仅仅“看上去很美”?》为题,对此前南京、浙江、江西及甘肃等地,试行每周休息2.5天的弹性作息政策进行了采访报道。同一天,另有多家媒体也就此话题发表了相关报道。似乎,随着一场疫情的到来,2.5天休假正在中国有加速落地之势。

实际上,“周末2.5天”并非新规。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鼓励“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随后一些省份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意见,但由于并非强制性规定,其在实际推行中并无太大进展。

“周末2.5天”此次被舆论聚焦,与疫情大背景关系密切。但是,要不要推广“周末2.5天”作息制度,以及如何推广,还是需要结合疫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来理性看待,综合考量。

首先,作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短期政策,推广“周末2.5天”有一定合理性,各地也可以倡导或呼吁。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生产停顿,居民消费遭严重抑制,通过增加周末休假时间,可有效激发消费热情,拉动疫情后消费回补,对国民经济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但是,即便作为短期措施,也有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如何把握职工权益与企业利益的平衡。每周休2.5天,大家的工资是否也相应少拿一些,或者,这对一些受到冲击的企业来说,也能通过延长休息、降低工资而代替裁员。这个问题确实不好把握。

据报道,3月23日,在沈阳某企业的职工代表视频大会上,就上演了一场关于“周末2.5天”的争论,由于企业和职工未达成一致,最终放弃试水。 类似争论中,人们担心增加休假时间是否会给企业增加负担,是否与现行劳动法规相悖,是否会最终流于形式。

另外,必须要看到的是,就时下来说,推广“周末2.5天”已经在疫情的巨大冲击下失去了现实基础。

回顾今日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本质上是建立在人们长期以来勤奋努力工作的基础上,中国人固然需要更多的假期与休闲,但同时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到现在为止,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还没有看到尽头,各方都在以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可以预见,无论是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躺在沙滩上、在休闲度假中度过这场大危机。 疫情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冲击之大,有可能需要未来数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应对疫情冲击,可能需要大家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长远来看,要继续实行国家和个人的奋斗目标,大家更应该做好继续奋斗的心理准备,而不是在既有的休假制度上,继续放松。■ 社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