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口罩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曾两度在上市路上折戟的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在这一时机第三次向IPO发起冲击,引发了社会关注。
海外口罩缺口大,供货价格水涨船高
受疫情影响,口罩生产企业开始集体“狂奔”。据了解,主打生产医用外科口罩、N95型防护口罩和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1月27日(正月初三)起即告别春节假期全面恢复口罩生产。近日记者从3L公司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口罩日产量为110万只,而江西全省口罩企业日产量约3100万只,3L约占全省口罩日产量的3.5%。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向我公司询问的客户络绎不绝,由于我们已经超负荷生产,因此不得不停止接收一般贸易公司的订单。目前接单不在意订单大小,但要求覆盖面广、客户层次多。此外,我们只对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公司开放接单,并附加一系列条件。”可见,目前该公司已走过了等订单的过程,开始自主选择客户。
从3L公司此前的上市材料来看,该公司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9月口罩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019万元、2075万元、2330万元、1736万元。
3L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主打的医用外科口罩在国内零售价为3.2元,一次性医用口罩零售价为2.2元。考虑到疫情严重的海外地区由于口罩缺口大,供货价格已经水涨船高。此前媒体报道,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曾与意大利政府达成了800万只口罩的供货协议,总价1360万欧元,每只口罩约合人民币13元。若以此价格计算,那么3L公司生产几天的利润就能抵得上此前全年的口罩销售收入。
不过,口罩生意此前很难成为相关厂商的“印钞机”。由于技术门槛不高、需求稳定,国内口罩市场一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低价销售成为众多口罩厂商的主要策略。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前,3L口罩单位成本曾稳定在0.15元,渠道售价在0.24元左右,即公司销售一个口罩获毛利9分钱,毛利率在33%至38%之间波动。2019年,第78次发审委会议就曾对此提出质疑,因为报告期内,3L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显著高于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不过有分析指出,为提高产品竞争力,3L早在多年前就决策向柬埔寨等低生产成本国家扩张生产基地,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毛利空间。
两度折戟后开启第三次IPO奔跑
记者了解到,早在10年前,3L公司就曾被列为2010年度南昌市重点扶持的五家准备上市企业之一。近年来,3L公司也一直没有停止寻求上市的步伐,曾分别于2014年6月20日、2018年1月23日申请上市。然而,这两次提交招股书均未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两度无缘上市。
自前次上市失败仅半年后,3L公司从此次疫情中看到了上市的“转机”,并于今年2月向江西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并于2月12日收到辅导备案函,开始了其第三次冲击IPO的准备,此次辅导机构为国信证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此次IPO表示乐观:“公司严控产品质量,同时做好内部控制管理,此次冲击IPO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对于3L公司第三度冲击IPO,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疫情背景确实对口罩企业是“重大利好”,然而该人士也对口罩的巨大需求量能否维持表示了质疑:“上市毕竟还是取决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比如疫情过后企业是否还能维持高出货量等等。此外,虽然专注于口罩等防护用品生产确实有利于品牌的塑造和专业化升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风险。”
3L公司也曾在招股书中披露业务资质和产品注册等方面的风险。公司表示,作为医疗器械生产及销售企业,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等资质证书需在有效期届满前重新审查及注册。此外,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趋严,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所需时间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防护意识提高,疫情过后口罩销路或更广
此次疫情中,有不少非专业生产医疗防护用品的企业“突击上马”转产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业内人士表示,生产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是个“细活”,生产流程、质量管控、内部质检等方面的细节问题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记者从江西省工信厅了解到,截至目前,江西已有300余家企业生产口罩等防护用品。相关人士表示,正在考虑适当缩减口罩企业数量,淘汰部分产能。
业内人士分析称,此次疫情过去后,人们的防护意识将显著提高,对口罩的消费和使用习惯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消费者可能会将口罩等防护用品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进行储备,预计未来口罩的销路会较此次疫情前更广。此外,缩减口罩生产企业数量,整体上将更利于医用防护用品的生产秩序及监督管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