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华屋村处处气象新:扶贫产品搭上电商快车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组,没有往日的车水马龙,农家乐前门可罗雀,依托旅游产业的相关收入短期锐减。对此,华屋村民从容应对,果蔬基地、山坡上、电商基地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黄沙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现在的华屋村民有技术,组里有产业,品牌响当当,市场很广阔。”

4月10日,春光明媚,记者深入华屋组,听村民讲新鲜事,看华屋的脱贫成色。

因人而异选准脱贫产业

站在华屋村史馆前的广场,左边是7套歪斜的土坯老屋,低矮破旧,是记忆更是历史;右边是66幢整齐的客家小楼,白墙黛瓦,是现实更憧憬着未来。

“未来,产业才是长远发展的关键。”黄沙村村主任华盛说。

为了长远发展,华屋因人而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山上种油茶毛竹、田间种蔬菜瓜果、荒坡养蜜蜂”的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6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华割禾,早年因儿子患尿毒症,背债20多万元。2013年,他家纳入低保户,扶贫干部多次为他出谋划策,最后他选择租用大棚种茄子、辣椒等。去年他租了9个大棚5亩地,年收入3万多元。

常年在外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华水林,2015年听说村里可以租大棚种菜,便决定回家。凭借当地政府产业发展资金和免息贷款,以及定期农业技能培训掌握的技能,他租了8亩大棚,种出番石榴、火龙果、百香果等特色水果,去年收入达6万元。

曾经因学致贫的华树生,在扶贫干部的指引下,承包山地种植油茶。眼下,他正凭借学到的技术进行油茶修剪。

如今,华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纷纷寻找到合适的扶贫产业,全组共种植蔬菜68亩、油茶300亩、毛竹2000亩、葡萄等瓜果201亩,养蜂300余箱。

公司化运作唱响品牌

2015年,华屋村民们出资办起了一家农家乐菜馆,华小英被村民们请回来担任主厨。热情好客的华小英时常将自家的泡菜免费端给游客们品尝。

令她没想到的是,这碟酸甜可口的小菜竟比主菜还受欢迎,游客们纷纷提出购买。

华小英怦然心动:如果将村里富余的时鲜蔬菜即时收购,将其做成可口的泡菜,既解决了蔬菜销售问题,又可实现二次创收。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食品安全质量认证,2018年3月,华小英的儿媳许雯为她注册了“华嬷嬷”商标,专业制作酸黄瓜、酸萝卜、豆角、刀豆、莲藕等十几个品种泡菜。随着华屋红色旅游的发展,华嬷嬷泡菜成了当地的热销品牌。

华屋不仅只有这一个品牌。

前来华屋的游客,都会去后山聆听“17棵青松”的故事:85年前一个夜晚,村里17个年轻后生参加红军,踏上艰险而伟大的长征征程。出发前,他们栽下17棵松树,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

“十七棵松”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华屋组依托养蜂合作社注册了“十七棵松”商标。如今,蜂蜜成为华屋另一个热销土特产。

扶贫产品搭上电商快车

疫情防控时期,“电商+大棚蔬菜”成为华屋村民销售农产品的新模式。

华水林拿着手机从大棚走出来,他把大棚里库存的蔬菜拍照上传,只要有订单就可以立刻打包送货,到3月底,一批番石榴、百香果被发往赣州、南昌等地。

这得益于中国邮政农村电商便民服务站,让渠道贴近农户,借助电商模式加快农特产品销售。

拥有精美包装的“十七棵松”蜂蜜,借助“农家书屋+电商和农村e邮”平台,打通了销售通道,蜂农华小平边笑边说:“华屋的蜂蜜销售不用愁。”

去年以游客销售为主的华嬷嬷泡菜,今年完善销售策略,变成“景区直销+电商”。据不完全统计,华嬷嬷泡菜3月份的销售额达9.8万元。

今年3月15日,瑞金市副市长宋平荣走进“江西百县千品公益助农计划•瑞金助农直播活动”现场,变身“带货主播”,专门推介华屋果蔬华嬷嬷泡菜等特色农产品,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近千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