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旅游业复苏,“五一”是起点

再有不到半个月,民众即将迎来“五一”假期,今年也是大小长假政策实施多年以来,第一次出现5天的“五一”假期。一方面,国内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另一方面,民众出行意愿越发高涨。如何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这成了今年各地旅游业面临的一道考题。(4月19日中国新闻网)

可以预计,即将到来的“五一”将会是疫情后旅游业全面恢复的时间起点,一方面随着疫情的好转,绝大部分景区重新开放,如疫情一度严重的湖北,全省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复工率近94%;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积蓄已久的旅游出游需求,或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的高潮,而“五一”五天假显然是正当其时的节点。

不过,需要理性看待的是,可以预料的“五一”出游红火并不会带来旅游业的快速复苏——

首先,疫情虽然好转,但疫情防控可能会是一定周期内的常态,限流是重中之重,这意味着景区很难像以往一样把赢利与收益放在几个节假日时段,这对旅游业的经营将是挑战。某种程度来说,疫情也是倒逼景区以往过度依赖节假日的粗放模式转型的契机。疫情对游客限流必然要求旅游服务要更注重日常,将游客吸引在全年均衡消费,一方面需要门票更精细的调节和更细致精确的导流服务,如非节假日时段,门票优惠甚至是免费、精确的预约服务等等;另一方面,加快从追求数量的观光型服务向注重提升体验的多元性服务转型,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旅游产品,提高消费吸引力。

其次,疫情虽然有好转的势头,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会在一定周期存在,在旅游消费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因为就业与收入的不稳定,消费的欲望受到抑制,这会是形成限制旅游业复苏的瓶颈。如,当前不少的景区免费,而且高速免费至6月,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但刺激出游恢复却未达到预期。也因如此,很多地方将鼓励旅游消费作为提振经济复苏的重要措施,制定了门票优惠、鼓励休假等一系列的政策,以提高旅游消费的便利和实惠,但之于提振旅游消费的信心作用也还不够明显。

要消除这一瓶颈,客观来说还是需要稳就业、稳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信心与心理预期,让居民敢去消费。而旅游经济和旅游服务业,则需要适应疫情带来的阵痛,消除利益壁垒,加快转型,如地方加快摆脱对旅游经济景区依赖、门票依赖的转型,实现向休闲服务业的延伸,创造短距离、低成本、高频次等旅游消费环境,降低门槛,提高旅游的可及性,吸引日常消费,推动旅游业的渐进复苏与红火。(木须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