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于都易地扶贫搬迁“搬”出贫困群众新生活

▲从深山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齐聚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感受城市的温暖。摄影∣黄水胜 摄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陈化先)八十六年前,中央红军从于都河的8个渡口渡河,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从此,在于都,人人都能说一段长征故事,人人都是长征精神的传承者。

如今,长征精神不仅滋养着于都人的心灵,也成为当地群众脱贫“新长征”路上的助推器。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于都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深山区整体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采用县城工业园、中心镇、中心村“三级梯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式,2014年以来完成移民搬迁2261户9363人,其中“十三五”期间,完成1512户6508名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挪穷窝、拔穷根、奔小康。4月29日,记者深入于都社区、中心镇、中心村,采访见证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土坯房搬进楼房,从山沟跨入城镇,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的喜悦。

▲于都县扶贫办供图

“挪穷窝”:梯度安置让贫困群众应搬尽搬

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出行不便,小孩就学困难,老家在梓山镇上蕉村峥垅山组的王春秀苦了一辈子,才把儿女抚养成人,孙辈先后出生,她希望搬出深山,又怕不能适应城市生活。

与王春秀不一样,因病致贫的岭背镇太阴山村樟坑上屋组村民谢称荣,每年仅有过年才回老家,近些年为了小孩读书,他在集镇租了一间小矮屋,他的愿望就是搬到集镇生活。

因残致贫的杨流生,早年就离开老家贡江镇仓前村上鸡笼山组,2007年在小孩上六年级时,他在县城租房,一边做裁缝一边陪读,他早已适应城市生活,希望在县城居住。

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2015年,于都县委县政府在摸准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以县城工业园区和中心镇安置为主、中心村安置为辅的“三级梯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在县城工业园区周边规划思源社区、梦想家园社区等,让有志进城的贫困户能快速实现就业;在中心镇规划了1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那些故土难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全县选择7个中心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让贫困户既能安居,又能兼顾农业生产。

如今,王春秀、谢称荣、杨流生等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64岁的王春秀带着孙辈搬进了梓山镇下潭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三室两厅南北通透的楼房,她笑着对记者说:“做了一辈子梦,终于实现了。”

▲于都县扶贫办供图

“拔穷根”:因地制宜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力度

“以前小孩上学,山道路崎岖、安全隐患多,现在仅需10多分钟就可到校。以前外出务工,过年很少回家,现在在家附近把便利店规模从几十平方米扩张至近200平方米。”2015年底,王书荣从利村乡茶坑村丰背组搬入思源社区后,在扶贫干部和政策的帮扶下,成功开办便利店,如今年收入近8万元,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近年来,许许多多与王书荣一样的搬迁贫困户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或就业,或创业,生活发生了巨变。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的关键是就业。于都为每个安置点、每户贫困户都列出后续扶贫脱贫措施。

增加资产收益。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搬迁户把原居住地的山林土地(含复垦的宅基地)实行统一有偿流转,其原有的集体资产收益权予以保护,切实增加其股金、租金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在中心镇、中心村安置点,搬迁户通过自种或租赁土地给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增加产业分红、产业收入;帮中心镇、中心村搬迁户每户流转一块50平方米的菜地,鼓励他们发展“微田园”经济。

融入现代服务业。通过培训搬迁户成为家政工作人员,引导贫困人口加入县城现代服务业……

▲于都县扶贫办供图

新希望:易地扶贫搬迁成全省脱贫攻坚新“亮点”

4月29日,建档立卡贫困户曾香兰从思源社区忙完工作后,匆匆赶回家为小孩准备午饭,她对记者说:“我在社区从事清洁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可照顾家里,小孩可免费在社区幼儿园、长征小学就读,这已经让我很满足了。”

于都为了让曾香兰这样的搬迁户尽快适应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通过开发109个公益性岗位,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其就近就医、适龄子女就近入学;开展社区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搬迁群众逐步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于都成为我省搬迁移民“进城进园”试点示范县,2019年1月,“三级梯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在全省铺开并取得较好成效。

如今,龙南在县城建设金塘花苑、新圳花苑两个大型集中安置点,在乡镇或中心村建了36个移民安置点,累计实现5549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同时,龙南按照“企业带动、车间促动、专岗兜底”的思路,在移民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帮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

在修水,十三五期间该县在县城园区、中心集镇、中心村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1个,2953户10844人顺利挪出“穷窝”。修水县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飘香”产业格局,让搬迁群众“有产业、有就业、有家业”。目前修水在安置点附近打造产业基地121个,建立扶贫车间20个。

我省建立健全搬迁安置、后续就业扶持、产业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有效模式,“十三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3.47万人,搬迁贫困户有1.58万户发展产业,5万人实现就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