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十年磨一剑,贵溪市修复重金属污染地块变绿地

江西综合新闻广播讯(记者龚小娟)2020年是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近日,江西台记者龚小娟跟随省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来到贵溪,发现这里的土壤污染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原本因为重金属污染寸草不生的“毒地”变成了“绿地”,试种水稻和花卉取得突破性成功,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01

在贵溪市九牛岗土壤综合修复示范点,记者看到一块栅栏围起来没有修复的污染地块,土壤沙化严重,灰白色的土壤像水泥地一样寸草不生,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周边大面积被修复后的土地全部覆盖着绿色的植物,有的地方甚至长出红叶石楠、香樟等经济作物。

03

过去10多年,这里2000多亩因为铜、镉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寸草难生,经过修复,如今植被覆盖率达到100%;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土壤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并有效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流入附近的信江,保护了鄱阳湖主要流域水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我们慢慢摸索,摸索了有三四种的材料,我们经过选配以后,非常适合这个区域的土壤及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对症下药,让重金属在土壤里的生物毒性就降低了,降低之后植被就恢复过来之后,我们就可以种植(这些植物)。”

02

0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周期很长,按照治理区域的土壤污染特征,如果要达到我们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筛选值的标准,这个区域土壤镉污染治理至少需10年,铜污染治理则需100年以上。为寻找有效修复土壤的办法,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项目组的专家们扎根九牛岗,利用巨菌草、香根草、伴矿景天等特别能吸附或耐受重金属的植物改善了土壤,并对污染地分重度、中度、轻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案,如今全部都成功长出了植物。更可喜的是部分污染地区域经过近10年的连续修复,如今可以种植水稻等庄稼了,周静指着远处的水稻试验田兴奋的告诉记者:“去年已经有65%的水稻抽样的样品已经达标了,这让我们感到很惊讶,这(在过去)都不敢想象的事。”

根据检测,试种的水稻糙米中镉平均含量至少下降47%以上,大部分样品达到食用安全国家标准(如糙米镉低于0.2mg/kg)。贵溪市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项目,曾是我国一次性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最大的修复治理区,这一治污模式被认为对我国大江大河流域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10

如今,贵溪还在修复的土壤中成功种植香樟、广玉兰等花卉,香樟今年首次卖了10万元,实现了边修复边利用的新突破。鹰潭市贵溪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王璞阳:“现在的管控,转变种花卉等经济作物,也是为了保证土壤的这种产出的职能,既保证群众的利益,也保证我们修复的过程这一块,就是说不需要外界资金,就是说让它内部形成良性循环,这种的修复以后,对全国的推广性的意义就更大。”

根据国家要求,2020年是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全省要实现93%左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9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以及要完成90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十分艰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