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形式主义的“魔掌”伸向孩子

形式主义的痼疾如同“牛皮癣”,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旦疏于根治就会滋生蔓延。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学生居家学习期间,不少学校技术化、套路化的作业逐渐沦为另一种形式主义,让学生和家长深受其扰。这就提醒我们,力戒形式主义需要全线出击、多点推行、各个歼灭。杜绝形式主义之风吹进学校,斩断伸向孩子的形式主义“魔掌”。

莫让热点变“痛点”。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学校公众号上纷纷推出学生战“疫”手抄报、短视频等作品。就事论事,让学生参与到共克时艰、全民战“疫”行动中,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武汉加油,为大家鼓劲,过程当中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展示学生创意,本身无可非议。然而,这项举措一旦形成一种大家炒作的“热点”,逐渐就变了“味道”,成为了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明争暗斗”的“角力场”,好像不上“热搜”就没有创意,不火就不成功。到最后,“人气作品”要么是购买现成的,极端一点,就是花重金请团队制作,完全背离了创作初衷。因此,从老师到学校务必要端正出发点,杜绝为了出名而跟风炒作的现象。不能布置一些明知道学生难以完成的“重任”,更不能将自愿变成“强压”。学生家长要做到量力而行,不能一味的“顺从”老师,更不能相互攀比,应当尊重并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莫让孩子变“超人”。目前,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学校教学从传统的纸质课本时代已经逐渐过渡到电子媒介时代,电子产品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据媒体报道,部分学校对小学生作业的技术难度要求越来越高,年级门槛越来越低。学校作为教学主体,单纯地按照主观臆断,觉得孩子可以运用某些技术工具,甚至对某些“标新立异”的训练“驾轻就熟”。比如,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文并重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工具运用到低年级学生中。然而,反馈的结果是,本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总结知识,要求学生凡事都画思维导图反而是负累,对提高孩子认识能力帮助不大。可见,这样的事情任由其发展,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还会浪费时间,增加教育成本,成为名不副实的“表面文章”。因此,学校和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注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家长也应当积极向老师沟通,对于不合理的教学做法要明确指出并要求作出及时调整。

莫让家长变“家教”。现在,不少家长调侃压在肩上的“三座大山”,孩子已经排在了房子、车子的前面。之前,想着孩子放学早点回家,现在盼着孩子快点回校。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双职工家庭家长反映,不仅上班忙,“陪太子读书”更累,老师变“监工”,家长成“家教”,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的“实力”比拼,有家长直言:“快被折腾疯了。”必须指出,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都很重要,但是侧重点不同,学校教育更加系统和专业,要是将教育考核责任向家长倾斜,不仅家长因其自身能力素养差异难以保证辅导的质量,同时增加了家庭成员的负担,出现两头抓,两头弱的局面,甚至会成为亲子关系矛盾的导火索。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管理,明确学校的教学责任,对教学工作“一甩了之”的情况严肃处理。同时,家长也要用心教养,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优化家校合作。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祖国的花朵”更是如此,揠苗助长只会枯萎凋谢,急于将孩子推上“舞台”,可能就会“伤仲永”。这就需要多方行动起来,形成合力,让孩子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空间,让童真常在,真心长存。

冯春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