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减负坑”莫又入“创意坑”

幻灯片制作、拍摄视频、思维导图……居家学习期间,除了日常网课学习以视频、拍照的方式交作业,还有一些上传到微信群内,显示孩子多才多艺的“成果展”。这些“别出心裁”的作品背后,是不少家长内心的无奈哭喊:“快被小学老师折腾疯了!”当技术化、套路化的作业逐渐沦为另一种形式主义,教育界应引起警惕。(5月18日《半月谈》)

攀比“花式作业”,家长却“苦不堪言”。不知从何时起,小学生的课后日常作业却变成了家长们的“负担”。在晚饭后,仍要拖着疲惫了一天的身体盯着做作业、检查作业、批改作业、上报老师...如此长久“积病”,小学生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

这样的基础下,老师仍不断“加戏”“加码”隔三差五闹个“别出心裁”。黑板报、创意手工、“PPT式”作业、短视频汇报...不可否认,其中不乏多才多艺的“佼佼者”,可绝大多数完全超出了一名小学生的能力范围。加上虚荣心作祟,孩子相互攀比,家长却“苦不堪言”。

莫让家长集体掉入“形式作业”的“坑”。家长适度参加家庭作业的过程,可以有效增加亲子互动,可如果“超常纲”的作业完全依赖于家长或者还得花钱请“专业”人士来完成,就似乎沦为了一种新型“变种”的形式主义。为了“交作业”而“交”作业。

只要“形式远大于内容”、“只重结果不管过程”,“形式主义”之名也就坐实了。家长们朋友圈晒孩子“花式作业”的成果、老师在班级群夸学生的“创意之奇”,这些本不是源于孩子想法,更不是出自孩子之手的所谓“作业”,是确确实实有成就感么?

让形式主义之风远离校园,还校园原本“净土”。偶尔的“创新作业”是可以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孩子对学习保持向往、激情和“新鲜感”。可时常搞“花式作业”就有点学校和老师们的“一厢情愿”了,“特色教学”未免显得太刻意,初衷也就“跑偏”了。

警惕!技术化、套路化作业的形式主义“新变种”。“高大上”、“有创新”的作业要搞,但要根据实际,多思量再定夺,让形式主义之风远离校园,还校园原本“净土”。“伪高大上”、“假创新”作业,最后只会“苦”了家长,“坑”了孩子。

张艳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