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发布会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介绍,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5月21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5月27日下午闭幕,较原来计划缩短了4天半。本次大会期间,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都做了压减。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两次大会发言,其中一次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安排6次小组会议。
缩短会期,压减会议,两会首场新闻发布开门见山地给本次两会定下了“开短会”的调子。会议时间缩短了,会议压减了,如何保证会议仍然能够开出质量,开出实效呢?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得到充分讨论呢?换言之,开短会对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会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面上看,“开短会”只是时间压缩了,会议缩减了,会议应该会开得更容易更轻松,可实际上,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开会,开管用的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开短会”对提案议案要求更高。“开短会”意味着代表委员们在提交填议案时,会更加慎重,材料中的空话套话要砍掉,长篇大论的地方要精简,材料的格式字数要规范。在“开短会”的形式倒逼下,代表委员在会场外将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让提案议案的内容“粘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从而提高为民代言,为民发声的“言值”。
其次,“开短会”对会风会纪要求更高。会议不在多,在精;会议时间不在长,在实。“开短会”的要义是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会议质效。要达到这个效果,会风会纪是关键因素之一。比如,会议发言是否积极主动,会议讨论是否认真激励,参与人员是否迟到早退、不假不到。如果短会开得松松垮垮,议题得不到充分讨论,“开短会”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最后,“开短会”对会议设计要求更高。开会有很多环节,很多流程,有的是必要的,有的则更像是繁文缛节。“开短会”在高效的驱动下,注定对会议流程和安排要进行设计再造,对于一些没有必要的环节,没有必要的会议,该取消的取消,该压缩的压缩,尽量让会议告别繁琐,拥抱简洁。这对会议组织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流程环节如何取舍,会议之间怎么统筹安排?这些都是对会议组织能力的一次大考验。
全国两会“开短会”对地方来说,是一次榜样示范。尤其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开短会”更有其特殊的意义。上行下效,希望“缩会期减会议”的两会新风,能够快速在各地蔚然成风,成为地方召开会议的“规定动作”,让“开短会”成为一种共识和默契。
沈道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