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行走】镜头下的萍乡城郊脱贫画卷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周笑笑  王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攻坚克难的拼搏之年。初秋时节,行走在萍乡城郊大地,决胜脱贫攻坚的热浪拂面而来。展望前景,城郊管委会对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迈向全面小康的未来充满必胜信心。

家门口上班 就业扶贫扶到人的心坎上

在萍乡市安源区城郊管委会里善村珊荷种养专业合作社,一片翠绿的辣椒田中,有一位67岁的老人正在辛勤劳作,豆大的汗珠不时从黝黑的皮肤上滑落。

图片1

曾垂连在农场采摘辣椒

他就是里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垂连,因儿子患有精神疾病要靠吃药抑制,儿媳要照顾两个孙子孙女,妻子又腿脚不便,曾垂连不得不出去找工作补贴家用,但到了这个年纪,根本没有工作单位招收他,家里又确实需要用钱,曾垂连急的团团转。

就在这时,扶贫干部姚信林找上了他,帮他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姚书记和我说让我来农场工作,一天有一百元,这比我从前在外面工作赚的还更多,就在家门口,还方便我照顾家里,真的很好,特别好!”谈起这个工作,曾垂连称赞不已,露出满足的笑。

为了帮扶贫困户就地、就近安排就业,里善村专门建立了珊荷种养专业合作社,借助产业扶贫政策筹集资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众筹认养”,引导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以购代捐,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认养人可以任意认领50至666平方米的专属土地,自主种植时令蔬菜。

至今,微农场已吸引240多位爱心人士和企业主参与认养,筹募资金60余万元。其中,有包括曾垂连在内的7户贫困户长期就业,预计人均年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里善村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贫困户找到适合他们的“家门口的工作”,有了稳定来源的贫困户们纷纷脱贫,真正做到了扶贫扶到了贫困户们的心坎上。

一家四口慢性病  医疗保障减负担

“谭叔,身体好些了吗?这几天怎么样啊?”

“比上次见面好多了,要继续保持啊,有困难或者哪方面不懂的就和村里说。”

图片2

扶贫干部在询问谭洪连近况

家住安源区城郊管委会里善村的谭洪连原本生活也算不错,但因为一家四口的病将其拖入了贫困户的行列,66岁的谭洪连患有支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等多重疾病,妻子陈春兰患有慢性肺炎,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而立之年尚未成家,一位患有慢性肠炎,另一位腰也不好,一家四口可谓是四个“药罐子”,昂贵的医药费曾经一度快要压垮这个家庭。

2014年,谭洪连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这以后,扶贫干部就成了这个家庭的常客,开贫困户会议、挨个上门解读医疗保障政策、家庭医生上门检查身体、送去鸡苗鸭苗并且帮助收售、帮陈春兰安排公益性岗位......

报销65%的费用之后,谭洪连家的一年的医药费从原来的几万元直接降到几千元,肩上的负担一下就轻了一大半,“之前我小儿子每个月一次药就要一千多元,他的工资总共也就三千,我和老伴又赚不到钱,一年到头都在为医药费发愁,后来国家来了政策,扶贫干部还上门给我们讲解,教我们报销,时不时就来看我们俩,关心我们的身体情况,还带家庭医生来给我们做检查,送这送那,负担减轻了,让我们觉得日子终于有盼头了。”陈春兰笑着和记者说。

略下村患病贫困户的面对面宣讲、一对一解读,把党和政府的医疗保障政策解释到户,切实保证了贫困人口真正知晓并利用医保扶贫政策,让贫困户们真正能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

子女读书有困难 扶贫干部来帮忙

“小妹,上次阿姨送你的橡皮泥和玩具好玩吗?还喜欢吗?”还没走进廖书泉的家,扶贫分管干部肖晓林和廖书泉五岁的小女儿廖滢钰熟稔地打招呼,一进门,肖晓林就把廖滢钰抱到腿上坐着和她开心地聊起了天。

图片3

第一书记徐为林(右一)和扶贫分管肖晓林(左一)在了解孩子读书情况

廖书泉是安源区城郊管委会略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有一子一女都在读书,尤其是儿子李鑫华正在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笔不小的开销,一家四口却只有他一个劳动力。

2017年,廖书泉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干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立马帮他家的两个孩子都申请了助学补助,当时还在上高中的李鑫华享受2500一年的教育补助资金。如今,上了大学的李鑫华在大一得到了5500元,随后每年也将有4400元的教育补助,在上幼儿园的廖滢钰一年也有1500元。这一笔笔的钱每年都会准时划到廖书泉的卡上,让他在每年开学时减轻不少烦恼。

今年年初,因疫情期间不便外出,扶贫干部会同安源区检察院工作人员来到廖书泉家中,给廖滢钰送来了学习用品和小玩具。平时帮扶干部们也是一个礼拜就往廖家去一回,去的多了,连才五岁的廖滢钰小朋友都和他们非常熟悉了。

“好好学习哦小妹,下次阿姨来给你带别的玩具。”“好的!我会的!”廖滢钰脆生生地答道。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略下村尽心用心关爱孩子,把教育扶贫落到实处,扶的不仅仅是贫,关心的也远不只是孩子,而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国家的未来。

授之以渔 贫困家庭自强不息成功甩“贫帽”

“最近鸡长得多大了啊?有多重了?”“长得很快,都有九两了!”“诶,这个香猪长的很好啊,这么大了。”“是啊书记,这个香猪就快要产小猪崽了。”略下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为林一进门就询问起村民李建长养殖情况。

李建长是略下村2019年预脱贫户,因2014年身患重病,不仅欠债20余万元,还因药物激素问题,留下了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不能干重活,家里母亲已经91岁,孩子还在上大学,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窘境。

虽然陷入不堪重负的窘境,但他和妻子周小红没有一蹶不振,在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靠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勤劳的双手,李建长夫妇开始走上摆脱贫困之路。

“今年村里给我们送来了100只鸭苗,现在都长大了,香猪已经卖出了四只,四十块钱一斤,都是村里帮我们卖出去的,还剩一只母香猪也就要产崽了。”李建长笑得幸福又满足的对记者说道。

图片4

李建长(右一)在给第一书记徐为林(左一)介绍养殖牲畜的情况

为帮助李建长脱贫,城郊管委会、略下村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安排李建长的妻子参加月嫂培训,免费让李建长承包村里面的池塘养鱼,增加收入;2019年3月,由社会组织发起的“雏鸡孵梦,筑巢扶贫”工作队免费送来了鸡苗,还有畜牧专家定期来到李建长家查看鸡苗长势和指导防疫,为李建长养鸡提供技术保障。目前,李建长养了一百只鸭,一两百只鸡,七只鹅,一只大香猪,一年收入达五万元左右。

回忆过去几年,李建长的妻子感慨道:“要不是政府的帮助,我们家原本是吃饭都困难,现在又教我们养殖,又给我们送鸭苗、猪苗,还提供鱼塘给我们,日子比前两年好太多了。”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贫困户养殖技术,让他们赚到钱的同时更添自信,才能真正永久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红红火火过上好日子。

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不仅考验决心,更亟待方法。近年来,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城郊管委会大力开展“感恩扶志”分享会、“红黑榜”评议、脱贫奋进之星评比等活动,营造出“争脱贫、齐奋进”的良好氛围。扶贫同扶智、扶志、扶勤、扶德、扶技相结合,实实在在帮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自主脱贫。

如今的城郊,煤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略下的“阳光花海”成为萍乡一景,广受市民追捧;井冲的草莓、葡萄等瓜果四季飘香,吸引了大量前来采摘的游客;里善的番薯酒、农家乐,生意红火……日渐完善的“全域旅游”产业链,为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希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