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一附院心内科团队完成3D打印心脏模型指导下CRT植入术

9月8日,南昌大学一附院心内科团队为一名高危心力衰竭患者完成3D打印心脏模型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植入术。手术由王梦洪教授、彭景添教授、彭小平教授共同完成,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南昌大学一附院心内科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

1

患者为老年女性,近半年出现胸闷气喘,活动加重,近一周上述症状加重,发作频率及程度加重,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III-IV级。心内科主任郑泽琪组织全科讨论后,一致认为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择CRT辅助治疗为适合的治疗方案。

2

术前,彭小平教授积极与影像科联系、沟通,根据患者心脏CT图像三维重建,通过3D打印技术,立体展示冠状静脉各分支以及心腔的空间结构,重建带有冠状静脉分支的心脏立体模型,精确指导左、右心室电极、心房电极植入位置。

手术过程中,术者在3D打印心脏模型精准指导下,将左室冠状窦电极精准定位于冠状静脉左室外膜面分支,右室螺旋电极及心房电极分别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心耳,最后连接起搏脉冲发射器。因有了3D打印心脏模型的指导,手术较平时手术较少了近30分钟。

3

南昌大学一附院心内科彭小平教授等人最新研究发现,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 CRT 效果相关,CRT术中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越大,相应临床效果越佳,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是 CRT 效果独立影响因素,此项研究成果获2019年我院临床优秀新技术一等奖。但是电极在冠状静脉分支、心室、心房的精确定位是影响CRT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如何在术前重建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走形显得尤其重要。

“3D打印心脏模型不仅可以重建心房心室,而且可以清晰显示心脏冠状窦及其分支血管的走形,为术中寻找合适的电极位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将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提高术后CRT反应性及疗效。”彭小平教授介绍道。

据郑泽琪教授介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又称双心室起搏,是在传统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近年来,作为中国心力衰竭认证单位,南昌大学一附院心内科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CRT/CRT-D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科室开展心脏CRT植入术已经十余年,2020年正式获批为“CRT植入建设中心单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