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双十一”消费提示
2020年的“双十一”,来的比往年都要早一些。今年淘宝“双十一”集中促销活动,从10月21日开始,最后到11月11日结束。为了让广大消费者在“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期间放心购物、远离商家套路,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双十一”网购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各种优惠和促销活动面前,保持清醒头脑,防范促销陷阱:
理性面对预售消费。消费者在选择预售商品的同时,也要看清楚平台预售活动的规则,分清楚支付的究竟是“订金”还是“定金”,要注意阅读消费协议的内容,知晓未能如期支付尾款将要承担的责任,避免因盲目缴纳定金而使自己在经济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谨慎选择消费贷款。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透支消费,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大,可以用于提前消费的工具也越来越多,例如信用卡、花呗、白条就是很多人都在使用的透支工具。各大电商平台在“双十一”期间也会推出消费信贷“临时提额”服务满足各种消费需求。还有些平台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消费信贷作为默认支付方式,容易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产生逾期还款、额外承担分期手续费等风险。消费者在提前消费享受生活的同时,也需制定清晰的个人财务规划,避免因逾期还款或分期消费而产生高额利息。
避免落入打折陷阱。网购集中促销期间,电商平台会采取购物津贴、优惠券、打折、店铺红包、满减红包、奖励红包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促销期间计算商品价格比辅导孩子数学还难,已经是陈年的老梗了,商家促销手段越来越花俏。作为消费者,不要被眼前的红包、优惠券所迷惑,认准了价格和质量才是买到好货的关键要素,避免落入打折的陷阱之中。
警惕正品吊牌商品。近几年不少传统品牌改变了经营方式,取消了线下销售渠道,改为线上品牌授权,通过品牌综合服务向合作工厂和经销商收取费用。工厂或经销商通过购买正品吊牌的方式,将来路不明的无牌产品,当成品牌商品售出。造成商品销量一路领先,却频频登上质量黑榜的情况。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先多方面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
小心网红直播套路。近年来直播带货越来越红火,不少流量网红的带货能力极强。很多时候的直播带货都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趋同与从众心理,在直播间里主播不断制造爆卖氛围,弹幕也不停在显示“谁谁谁买了”、“谁谁谁关注了直播”,“谁谁谁正在去买”也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从众效应”,刺激跟风消费。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直播带货,应该从自身需求、产品质量等方面,多角度考量是否需要购买产品。
保留凭证依法维权。在网上购物过程中一旦出现纠纷,保存了商家的活动信息、聊天记录、订单详情等相关的凭证,都是消费者维权时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要注意保留网购交易信息。消费纠纷时,要第一时间与卖家或购物平台联系协调,如不能协商解决的,消费者可拨打经营者所在地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或登录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或举报。
延伸阅读:银保监会紧急提醒
直播带货这一新媒体购物形式出现以来,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其中,有些金融产品相关的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风险隐患。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5号风险提示,提醒社会公众:应注意甄别金融直播营销广告主体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购买金融产品;认真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重要信息和风险等级,防范直播营销中可能隐藏的销售误导等风险;树立科学理性的金融投资、消费观念。
一、当前金融直播营销存在两方面主要风险
(一)金融直播营销主体混乱,或隐藏诈骗风险
一是无资质主体“鱼目混珠”。由于直播平台开设账号基本无门槛限制,一些无资质主体擅自开展金融产品直播营销,涉嫌非法或超范围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甚至有所谓的“科技公司”“咨询公司”以投资虚拟货币、外汇、网络理财为名进行诈骗。还有直播平台为吸引用户,承诺在平台充值后有高额收益并可随时提现,存在异化为非法集资的风险。
二是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有的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没有清晰展示分期、借贷等金融产品实际提供者,平台用户可能被营销氛围带动,在主体不清、风险不明的情况下冲动消费。
三是非专业人士误导或欺骗。有些并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自我包装为“理财专家”“保险专家”,对金融产品进行不当解读、不当类比。加之直播平台受众广泛,金融知识薄弱、风险防范能力差的用户易受误导或欺骗。
(二)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销售误导风险
一是虚假或夸大宣传。有的直播营销为博眼球,对借贷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搞夸大宣传、噱头宣传:如“最快x分钟放款”“最长免息xx天”“免息”“首月仅需几元,最高几百万保障”“限时限量”等,但实际上多数消费者难以符合广告宣称的免息条件、放贷条件或产品销售范围,亦或是“免息不免费”、隐含保费逐月递增等。
二是偷换概念、简单比价。有的直播营销广告以万元借款需支付的日利息来强调息费低,易导致消费者对借款成本产生错误认识,但实际的综合年化利率水平相当高。有的仅对保险产品价格进行简单比较,却不详细介绍保险责任,故意隐瞒除外责任、分红收益不确定等重要信息,甚至曲解保险产品条款,宣称“什么都保”,容易引发消费者误解。
三是信息披露、风险告知或提示不到位。有的直播营销行为未能向观众充分提示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免责条款等,或者没有用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方式对权利义务、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进行说明,消费者可能在未充分知悉风险的情况下被带动,购买了不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规定,金融营销宣传是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未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市场主体,不得开展与该金融业务相关的营销宣传活动。相关主体应在取得相应金融业务经营资质的前提下自行开展或委托他人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各金融机构应当落实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主体责任,切实规范本机构及合作方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
二、消费者可从三方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一)辨明直播主体资质
目前,大部分直播营销更倾向于发挥流量引导作用,通过直播吸引消费者兴趣后,以提供购买链接或线下引流的方式,促使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如有意购买,应弄清发布营销广告、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主体,注意相应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或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正规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以外的页面随意提供个人重要金融信息、身份信息,防范欺诈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二)看清直播内容
金融营销在直播场景下,容易出现由于直播时间限制或消费者中途观看等原因导致的信息披露不足、消费者信息获取不全等情况。建议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行为,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如借贷产品的息费标准、实际年化利率,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要求,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等,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坚持科学理性的投资观。警惕一些金融直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到位、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销售误导问题,避免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三)知悉金融消费或投资风险
金融产品与普通商品有所不同,一般需要根据消费者或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针对性推介,而直播带货模式下无法有效识别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做不到一对一地充分沟通。公众应对此有理性、清醒的认知,不被直播营销所营造的氛围煽动而盲目消费或冲动投资,在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内容、息费标准、免责条款、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后,审慎评估自身是否能够承担或接受,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来源:综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