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不扫”还需精细管理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又是一年黄叶飘飞的季节,各地层层叠叠的落叶让城市的秋意格外浓烈,也成为人们朋友圈拍照打卡的热门。近日,上海市部分道路开启“落叶不扫”模式的消息迅速在微博蹿红,当地人纷纷前往拍照打卡,外地网友也在微博热烈讨论,表示自己化身“柠檬精”……

通过了解不难发现,“落叶不扫”并不算新闻,早在2014年上海就在6条街道推出了“落叶不扫”试点,今年已经是该项措施施行的第六年,落叶景观道路也从最初的6条增加到41条。此外,北京、西安、南京、青岛、长春等城市也推出了类似“落叶不扫”、“落叶缓扫”的政策,赢得一片赞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片叶不留”是城市环卫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严格的标准造就了人居环境的干净整洁,但也隔绝了人们对秋意的密切感知。而“落叶不扫”的政策,为钢铁水泥中的人们开辟了一块赏秋的小天地,这一举措可谓打开了环卫清扫“人文升级”的一种全新思路,凸显了城市管理决策的温情关怀。

温情决策的背后,考验的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落叶美则美矣,但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枯叶落地腐烂变色影响观感、落叶堆积造成火灾隐患、败叶冲入水沟阻塞管网……任意一项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处理和调度能力。

要让该项政策做好做实,让群众尽享秋光,还需要城市管理者仔细考量、详尽部署。比如,什么地方适合开展“落叶不扫”、落叶多久清理一次、垃圾如何处理、火灾如何防控等问题都需要有关部门仔细研究。有的城市实施“只捡不扫”的措施,只捡烟头、纸屑等垃圾,而将落叶留在树下,保持视觉上的干净整洁;有的城市尝试“变废为宝”将树叶统一收集,堆肥种花;还有的城市直接发动群众力量,将落叶集中起来,一起“拼创意、搞创作”,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措施,无一不是将精细管理跟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典范,于润物无声中保证了群众赏秋的权利。

“落叶不扫”是好事,但要把这件好事办好,还需要每一位城市管理者精心布置,精细管理。

杨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