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专场发布会答记者问

12月18日,江西政府新闻办、省扶贫办、吉安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决战脱贫攻坚  江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成就巡礼”系列发布会吉安专场发布会。吉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克坚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吉安市扶贫办公室主任巴庚明,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新,遂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云祥,吉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驻遂川县雩田镇村口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方敏军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新社记者(文颖 摄)

中新社记者:请问吉安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实施了“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工作举措,有力推动了精准扶贫方略的落地落实,请您对此举措及成效作个介绍?

吉安市扶贫办公室主任巴庚明(文颖 摄)

巴庚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吉安老区落地生根,我市从工作的落实、方法和制度上探索实施了“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的举措。

首先,在落实上坚持“三个到位”。即保障措施到位、实际收入到位、长效机制到位,形成从基础、发展到巩固的脱贫发展长效机制链条。我们通过聚焦三保障政策落实,做到保障措施到位;聚焦两业扶持,做到实际收入到位;聚焦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做到长效机制到位。“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投入资金500多亿元,尤其是产业、就业扶贫发展强劲,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同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16个百分点,贫困户与一般农户之间的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其次,在方法上突出“志智双扶”。扶持贫困户脱贫,说到底要扶出自主脱贫的精气神,才是根本。所以我们在工作方法上,既帮扶致富技术、培训技能,更注重扶志气、扶志向。大力推进扶贫扶志感恩行动,同时帮扶中,做到党员干部全面带头、勇于奉献,带动群众像祖辈前辈投身革命、支持革命那样,投身脱贫、支持发展,引导群众“靠党靠集体,更要靠自己”。

还有,在制度上推出“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实行贫困户保障水平表和实际收入表“两表公开”,收入明细表和资产负债表“两表认定”,帮扶干部核算、贫困户签字认可,做到脱贫结果“群众认可、社会监督、真实可靠”,确保脱贫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举措的实施,使我市的扶贫工作更加务实、过程更加扎实、结果更加真实,实现了全国第一个贫困县脱贫退出,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成果接受了各级各界的广泛监督评价,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江西日报记者(文颖 摄)

江西日报记者:请问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退出,这几年是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

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新(文颖 摄)

刘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有着深厚感情。他先后三次上井冈山,尤其是2016年2月,他冒着冰雪严寒来到井冈山看望老区人民,并嘱咐我们“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全山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2017年2月在全国实现了率先脱贫摘帽,但脱贫摘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井冈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几年,我们坚持“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党建为基”的总体思路,创新建立了“四个机制”,努力实现了“四个可持续”,奋力续写了“巩固提升文章”。

一是以产业为根,建立产业增收长效机制,实现了收入上的可持续。我们因地制宜,全力推进20万亩茶业、30万亩竹业、10万亩果业的“231”富民工程,努力实现每家每户有一块茶园、有一块竹园、有一块果园、有一人务工,通过“四个一”产业就业模式,带动4700多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6500余元。

二是以立志为本,建立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实现了精神上的可持续。我们创新打造了“乡村大讲堂”等平台,大力宣扬井冈山精神。举办旅游技能、农业产业、创业发展等各类培训近百期,培训贫困群众近万人,让其掌握一技之长。安排致富带头人、脱贫典型巡回宣讲,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从扶志、扶技、扶智入手,解决思想上、能力上、智力上的“相对贫困”。

三是以保障为要,建立“遇困即扶”长效机制,实现了政策上的可持续。我们大力推行“一套排查核准程序、一套应急救助办法、一套专项帮扶措施、一套保障措施体系”的“遇困即扶”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致贫返贫。全面推进低保、健康、教育、住房四大兜底保障,牢牢兜住贫困底线。

四是以党建为基,建立党建引领长效机制,实现了力量上的可持续。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资源要素向基层倾斜,每个乡镇增加30万转移支付经费,每个村增加3万转移支付经费,帮助基层党组织实现自我发展提升。实施了“领头雁”工程,培养壮大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本土帮带力量,挑选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我们通过抓实抓细这四大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

江西卫视记者(文颖 摄)

江西卫视记者:吉安市8个深度贫困村都在遂川县,能否简单介绍下遂川实现高质量脱贫退出的路径和法宝吗?

遂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云祥(文颖 摄)

胡云祥:遂川县是吉安市脱贫任务最重的县,贫困人口占全市34.7%,全市8个深度贫困村都在遂川县。我县按照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脱贫之路。概括来讲,就是“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一县一业”,把产业做强。把狗牯脑茶品牌做大做强,全县茶园面积达28.5万亩,年产量超9000吨,综合产值达22.5亿元。全县近10万人从事茶产业,6000多户贫困户依托茶业增收。同时大力发展金桔种植和板鸭加工,唱响“遂川三宝”特色品牌。

二是坚持“一户一人”,把就业做稳。开展“一户一人”务工就业行动,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务工就业。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3341个,建设扶贫车间28个,扶持109个产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户2829人,3.8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确保了80%以上的家庭依靠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坚持“一标一本”,把教育做实。“标”就是确保所有适龄孩子能上得起学,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的资助体系,对127名特殊困难孩子送教上门,无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本”就是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和提升师资水平,五年来新增2200个学前教育学位、10670个义务教育学位、5100个高中学位,补充教师3209人次。

四是坚持“一人一方”,把健康做细。稳定医疗补偿比例,因人精准实施健康扶贫政策落实。五年来,实施大病救助2260人,慢病管理8767人,“爱心基金”救助1487人,共为贫困户提供医疗补偿5.99亿元,切实兜牢了贫困群众不因病致贫返贫的健康防线。

五是坚持“一房一策”,把住房做牢。采取“自主建、移民搬、高标修、政府兜”四种安居扶贫模式,实施危房改造22187户,移民搬迁2229户,9万多人住上了安居房,涉及贫困户3.6万人。

六是坚持“一村一议”,把设施做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新建195家卫生室,硬化村组公路688公里、便民桥143座,实施改厕10383座,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5个,群众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过上了舒适、便捷的好日子。

以上“六个坚持”,共同构筑了遂川县高质量脱贫的支撑体系。请大家记住一句话,“要想容颜不易老,常喝遂川狗牯脑。”欢迎媒体朋友多来遂川走走看看。

新法制报记者(文颖 摄)

新法制报记者:请问方书记,能否结合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的工作实际,谈谈吉安市驻村帮扶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吉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驻遂川县雩田镇村口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方敏军(文颖 摄)

方敏军:我是吉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派驻遂川县雩田镇村口村第一书记方敏军。2013年起,我先后在三个贫困村担任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八年来,我亲身参与了三个贫困村从走出贫困到迈向小康的过程,更深刻感受到这场战役的伟大意义。结合驻村工作经历,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市驻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党建引领赋能增效。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遂川县戴家埔乡清秀村和泉江镇集合村都是“十二五”贫困村,驻村期间,我们先后帮助村里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村口村推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村副书记袁相高还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支部引领力、凝聚力增强了,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更足了。

二是产业扶贫精准发力。我们充分发挥贫困村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在村口村推行“党建+大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了710亩脐橙种植和200亩小龙虾养殖,去年脐橙首次挂果达15万斤,今年达50万斤;2017年建好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当年的毛收益就达25万元,两个产业带动贫困户平均每年增收2800多元。清秀村的百亩茶园和集合村的蘑菇种植等产业都为村里的脱贫致富积极贡献了力量。产业扶贫“造血强基”,带动了产业和就业双轨发展,乡亲们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山里老表们也买上了小汽车,盖上了新楼房,走上了致富路。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5年,我市提出了实施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三年攻坚计划。刚到村口村时,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在建设了村级光伏发电站的同时,经过深入调研和筹措资金,我们利用村里优质山泉,投资270多万元建设一个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桶装山泉水厂,作为今年8月已投产,目前运转良好,正积极开拓市场。

四是村级治理创优争先。驻村期间,我们既注重抓党建促脱贫,也注重抓乡风文明,推动物质小康和精神小康齐头并进。我们经常利用农闲、夜晚的时间,深入到各村小组召集群众开屋场会,讲政策、传思想、听民意、解民忧,激发贫困户脱贫、群众干事的内生动力,仅今年就已召开53场次。

五是为民服务用心用情。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群众才会把你当家人。村口村原先整日酗酒的“懒汉”贫困户张南生,在我的劝导下,丢掉了酒瓶子,成为了华发木业的工作标兵;只想等着政府拉一把的贫困户杨丁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主动发展生态养殖,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2019年,原本我的驻村任期已满,村民们又联名写信,挽留我继续留任,我十分感动,决定和全市163名驻村第一书记一道,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决心,继续留任。

如今,村口村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到目前贫困发生率降为0,村里还先后荣获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全县优秀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村等荣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获得感大大提升。

江西网络电视台记者(文颖 摄)

江西网络电视台记者:请问今年吉安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遇困即扶”防贫工作机制,被认为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又一重大举措,可以具体介绍下“遇困即扶”机制吗?目前运行效果如何呢?

巴庚明:“遇困即扶”是我市今年4月份开始推行的。这个机制的出台,一方面是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今年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困户加强监测,不能等他们返了贫,再补救;另一方面也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客观上,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突发情况极易让少数群众陷入生活困境,甚至掉到贫困线以下,所以采取措施提前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且省里也作出了相关部署。

为此,我们吉安从操作层面,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推行了“遇困即扶”机制,概括为“四个一”:

第一,建立一套排查核准程序。明确“遇困即扶”对象的排查方式、标准和程序,不分指标、不下任务,重点排查、及时认定,对可能致贫返贫的遇困群众做到应扶尽扶。重点排查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等5类群体,通过村级评议、乡级审核、县级审批等程序认定,动态信息每月至少调度一次。

第二,建立一套应急救助办法。对象认定后,立即通过救灾救济、临时救助、大病救助、防贫保险等一系列应急救助办法,保障遇困群众基本生活。

第三,建立一套专项帮扶措施。对落实应急救助后仍难以摆脱困境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落实产业、就业和其它帮扶措施,增强遇困群众的发展后劲。

第四,建立一套保障措施体系。明确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对本地“遇困即扶”工作负总责,建立县级联席会议制度,每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扶持资金。

目前,我市已落实专项资金1.34亿元,救扶“遇困即扶”对象2800余户,今年动态调整中,全市无一户贫困户新增、无一户脱贫户返贫。8个多月的实践表明,这个机制既统筹了各部门的救助政策,形成了工作合力;又搭建了立即识别、立即救助、立即帮扶的快速响应体系,提高了防贫效率。这种探索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好评。政策发布2个月时,全国关注关于吉安“遇困即扶”机制的词条在百度搜索就达232万条。

黎峰: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吉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续情况。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