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江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成就巡礼”系列发布会萍乡专场发布会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 摄)

12月31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扶贫办、萍乡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决战脱贫攻坚 江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成就巡礼”系列发布会萍乡专场发布会。萍乡市委常委、副市长廖鸿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萍乡市扶贫办主任彭万秋先生,上栗县委副书记李志猛先生,莲花县副县长朱敏美女士,芦溪县紫溪村第一书记郭郁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能否介绍一下,作为革命老区的萍乡是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要求的,是如何确保无一个贫困家庭、无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

彭万秋:萍乡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脱贫攻坚的厚爱重托,切实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切嘱托转化为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和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化忠诚为担当、化感动为行动、化信心为决心,大力弘扬安源精神,坚持精准方略,紧扣脱贫标准,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着力在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上狠下“绣花”功夫,确保真脱贫、脱真贫,不落一户一人。具体来说,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三精准、三紧扣”。

一是精准识别,扣好关键第一粒纽扣。万事开头难,脱贫攻坚也不例外。首要关键的问题是要摸清底数、认准对象、建好台账,防止“跑冒滴漏”。为此,我们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村逐户逐人筛查,联合民政、公安、工商、住建等部门逐一比对,按照“七清四严”要求逐一研判,逐级公告公示,层层审核把关,并建立动态调整管理机制,从而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纳尽纳”,不漏一户一人。

二是精准帮扶,扣实硬核每一粒纽扣。对象摸准后,根据致贫原因,对照脱贫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进行帮扶,确保每户每人帮扶责任、帮扶政策、帮扶工作落实到位。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坚持成熟一个退出一个,确保存量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不留一户一人。截至目前,全市7536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如期高质量脱贫。

三是精准监测,扣牢扎紧可能松动的纽扣。扶上马,送一程,贫困摘帽退出后,坚持“四个不摘”“四个不减”,继续在提质增效、致富奔小康上做足做实文章。同时,针对因病、因灾等可能出现的返贫198户691人脱贫监测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402户1336人易致贫边缘户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帮扶机制,严控增量,严防变量,最终确保不落一户一人。

凤凰网记者:上栗是“中国烟花鞭炮之乡”,花炮产业曾经是上栗贫困劳动力增收的“主力军”。在多地禁放导致花炮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请问上栗是如何统筹做好花炮退出企业转型与贫困人口增收的?

李志猛:千年花炮福泽千家万户,因为禁(限)放政策从紧、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上栗毅然淘汰246家落后花炮企业。面对产值税收骤减、就业岗位锐减,我们坚持向新兴产业转、向文化旅游转、向高效农业转,千方百计保障百姓就近就业,实现产业转型与脱贫攻坚“两道难题一并解”。全县1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摘帽,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13078元。

一是向新兴产业转,园区增岗帮就业。抢抓赣湘合作历史机遇,投资60亿元建设全省首个赣湘合作产业园,全力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三大产业,实现入园企业连年倍增、产值税收连年翻番、园区排名连年跃升。今年1-10月,上栗新增“四上”企业占全市的50%,入园企业从31家发展到117家,园区排名从全省第95跃升至29名,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萍乡伍子醉食品6000名员工,70%来自花炮退出企业,实现月薪4500元以上。

二是向文化旅游转,文旅融合助就业。始终高昂杨岐山风景名胜区这个龙头,奋力擦亮花炮之源、禅宗之光、溶洞之奇三张文化名片。在以PPP模式撬动景区建设资本的同时,投入4.5亿元建成花炮文化博览园,成功举办世界烟花大会上栗之夜创意焰火艺术汇演,推动花炮产业从单一制造转向文化创意、高端燃放。连续4年推进乡镇“六个一”工程,新涌现出156个乡村旅游景点,仅“泉之源”田园综合体,就带动周边5个村的2000多名花炮工人吃上“旅游饭”。

三是向高效农业转,产业带动促就业。全力对接长株潭地区庞大的消费市场,以政府贴息方式扶持92家花炮退出企业从事肉兔、蚕桑、黑山羊养殖。近年来,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 575家发展至1506家,新增5家国家级、16个省级合作社,以及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鑫农兔业、高山黑兔、康态循环农业、蚕丝宝专业合作社等转型典范的带动下,全县盘活闲置厂房2800余栋,吸纳富余劳动力2.5万人次。

江西日报记者:莲花是一块红色文化深厚的红土地,毛主席曾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莲花决策引兵井冈山,从此点燃了中国革命燎原的星星之火。请问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莲花是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以党建凝聚起脱贫攻坚的蓬勃力量呢?

朱敏美:莲花县是萍乡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红县,“莲花一支枪”、“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龚全珍老阿姨”的故事闻名遐迩。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全红县”的优势,切实把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转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干群同心、持续作战,于2019年4月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到2020年11月底,全县63个重点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10242户贫困户、39819个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我们主要抓了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建强红色支部堡垒,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工作优势。结合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把32个县级红色名村打造成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比如红色文化村高滩村支部通过三化建设,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各项工作在全县工作目标考核中获全县一等奖;不断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全县422名致富带头人中村干部有275人,占比达65%;同时,我们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在全县成立了48个产业基地联合党支部,126个产业基地党小组,有1200余名党员中心户聚在产业链上,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将根深蒂固的红色文化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我们挖掘了30余位革命英模事迹,整理了红色故事530余篇,编写红色书籍20余本。利用遍布全县的100多个村级红色陈列室、教育基地等平台进行陈列、展示、宣讲,让红色精神可看可听、可感可悟,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敢为人先、担当实干,县直部门下派的63个第一书记中有21名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扎根在村,一干就是五年。我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的王振美老人92岁光荣入党。

三是着力发展红色产业,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创新“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当教员,百姓齐参与”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全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甘祖昌干部学院。依托红色培训带动村民办民宿、演绎红色故事、种植销售农副产品、购买大中巴车接送学员等各种形式增收。比如:沿背村依托红色培训,开办了55家民宿,其中贫困户9家,户均月收入4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达到350多万元。同时,我县注重将绿色、古色资源深度融合于红色资源,打造集学习、参观、旅游于一体的主题旅游线路,带动1138户贫困户脱贫,全县15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其中有50个村超过了10万元。

下一步,莲花县将继续利用好红色资源,发展好红色培训产业,在乡村振兴路上蹄疾步稳、砥砺前行。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来莲花采风、做客,用你们的妙笔记录莲花人民脱贫奔小康的风采,誉满全国的莲花血鸭、醇香的莲花老酒等着你们来品尝!

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记者:请问郭书记,紫溪村作为省定“十三五”贫困村,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否结合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的工作实际,谈谈紫溪的变化和帮扶做法?

郭郁:大家好,我是萍乡市委组织部派驻紫溪村第一书记郭郁。紫溪村原是省定“十三五”贫困村,但现在的紫溪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全村70户196人实现了全面脱贫,而且由“问题村”、“落后村”嬗变为“明星村”、“示范村”。这里有几组数据:村里产业由空白发展到15大类45个,年产值5000多万元,集体经济从不足一万到近百万元,日接待游客最高达1万余人,紫溪脱贫攻坚的案例入选全国的脱贫攻坚案例选,还被评为省文明村、省4A级乡村旅游点和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作为这一巨大变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经历难忘,倍感自豪,更有三个深刻感受。

要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龙头”。以前,全村138个党员,每次开会只能来二十多个,党组织特别没有战斗力凝聚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坚持“党建+”理念,强班子抓队伍,正是抓好了党建,全村呈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发展势头。在紫溪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中,面对农村最难的征地、拆房等工作,党员同志冲锋在前,创新群众方法,我们仅用一天半就流转土地260亩,5天拆除危旧房114栋,群众无任何怨言。

要牢牢扭住“产业”这个“牛鼻子”。以前的紫溪一穷二白,全村劳动力有一千多人在外务工,贫苦户无增收渠道。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村先后引进了3家龙头企业,组建了14家合作社,打造形成了蔬菜、脐橙、猕猴桃等种植产业群,农家乐餐饮、民宿等服务产业群,培训、旅游、研学拓展等旅游产业群。因为产业就在家门口,70户贫苦户有35户独立发展了产业,贫苦户普通劳动力116人全部实现了就业。脱贫示范户李兆庚在家门口发展蔬菜脐橙产业,年收入达6-7万元,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过上了小康生活,脸上露出了幸福笑容。要深深揪住“民心”这个“根本”。过去,农户对脱贫帮扶工作不理解,认为是搞形式、走过场,但一任接一任的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都是扑下身子,真诚与贫苦户交朋友,走进了群众的心里。今年疫情期间,一个八十多岁的五保户把自家剩余的鸡蛋、蔬菜捐到村里,说“我有困难,大家来帮我,现在大家有困难,我也来帮帮”。同时,今年有2个脱贫示范户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铭记村子的变化,村民还一致投票把村里新竣工的主干道命名为“小康”路和“振兴”路。

脱贫只是起点,如今,小村庄还办起了大学院,建立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截止到目前共承接各类培训486批次8200人次。同时,反映全村脱贫攻坚变化的电影《奔跑吧紫溪》也于上个月拍摄完成。在此也诚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们来紫溪村走走看看。谢谢!

经济晚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之前几位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了萍乡市党和政府、机关干部发挥的积极作用,请问萍乡在推动社会扶贫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吗?

廖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萍乡市充分依托党群关系融洽的政缘优势、民营企业众多的地缘优势、“老表”感情深厚的文缘优势,国家部委定点帮扶的情缘优势,搭建民营企业帮扶、爱心人士帮扶、社会组织帮扶、对口支援帮扶等四大平台,引导支持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构建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

充分发挥爱心企业参与助推作用,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民营企业与行政村联带联建,企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脉等资源,助力村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有323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结对403个村,实施帮扶项目814个,投入资金总额15309万余元,帮扶和带动了贫困人口28134余人次,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萍乡市工业陶瓷商会、萍乡湖南商会、昌盛大药房、城北地产等商会和企业先后被评为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商会)。

充分发挥社会能人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合办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形式,优先吸纳有发展潜力的贫困农户加入,弥补贫困农户在技术、资金和销售等方面的不足,提高脱贫致富能力,贫困户产业扶贫参与度达90%以上。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贫困户结为“亲戚”,帮助解决危房改造、看病就医等困难。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协同作用。萍乡素有小城大爱的美誉,公益组织、志愿活动十分活跃。萍乡市红心志愿者协会、萍乡安源志愿者协会、上栗县志愿者联合会、上栗县仁泰教育促进会等本土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例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的爱心人士王振美捐资50多万元,创立了振美教育基金,资助家乡脱贫和发展教育事业,目前已资助奖励贫困生、优秀生近千人。同样,荣获“脱贫攻坚奉献奖”的教育工作者李维正创办“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教师数十万元。萍乡安源志愿者协会、萍乡慈善义工协会创办爱心慈善超市,每年仅资助贫困户米面油等生活用品50多万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部委及全国性社会组织对口帮扶作用。萍乡市尤其是莲花县是国家民政部对口帮扶单位,也是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联系帮扶单位。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主动沟通对接部委及其所主管、所登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助力我市脱贫攻坚。仅2016年至2020年就引入各类爱心捐赠资金1.3亿多元,对接扶贫项目100多个。例如,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捐款3000万元,支持养老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建设。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1650万元,支持贫困村生态修复、修建民宿以及养羊、养鹅、种植辣椒等产业扶贫项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善款985万元,支持莲花偏远乡村修建路灯照明、残疾人更换假肢、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0多万元,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校舍建设和运动场地建设。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资420万元,支持莲花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儿童快乐家园(红领巾营地)。除了上述公益慈善组织之外,还有许多协会商会基金会慷慨解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款250万元,为1.9万名贫困妇女提供助学及大病救助保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捐赠款物2000多万元,提供数万件贫困户急需的羽绒服、棉衣棉被、运动鞋、食用油、空调机、洗涤用品等,无私帮助萍乡脱贫攻坚。还有许多外地的社会组织,如广东省萍乡商会累计捐赠近千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助学,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捐赠打印机,改造素质教育课堂,助力贫困地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