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扶贫办、宜春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决战脱贫攻坚 江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成就巡礼”系列发布会宜春专场发布会。宜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漆海云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宜春市扶贫办副主任龙元勇,铜鼓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伟峰,万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袁常青,宜春市委组织部驻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第一书记柳春根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人民日报记者(文颖 摄)
人民日报记者:减贫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请问宜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作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具体工作成效?
宜春市扶贫办副主任龙元勇(文颖 摄)
龙元勇:我市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度重视,提前谋划,主动作为,精准发力,重点是围绕建立一套监测机制、拓宽两条增收渠道、提升三项管理水平、强化四条巩固措施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建立一套监测机制,即建立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相对贫困监测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精准识别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建立了台账,定期进行监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了帮扶措施,目前“两类人群”风险消除率达到85.4%,2020年全市没有出现一例新致贫或返贫现象。
拓宽两条增收渠道,重点是强化产业扶贫带动和推进就业扶贫扩面。出台了强产业、稳就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带贫主体的培育力度,强化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全市参与产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达4440户,得到产业帮扶的贫困户5.72万户,通产业帮扶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达1264元。通过监测贫困劳动力务工变化、多举措提供就业服务、鼓励扶贫车间发展、创新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进一步稳定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全市2020年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占2019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12.30%;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共安排1.78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提升三项水平,即提升基层治理、驻村帮扶、项目运维水平。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组织、健全村级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村级基层组织引领脱贫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按照“四不摘”要求,持续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持续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汇集起帮扶贫困村的强大力量。强化资金资产管理,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监管责任,确保扶贫项目不闲置、不浪费、不损毁,持续发挥扶贫作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强化四条巩固措施,即稳定政策执行、强化兜底保障、筑牢返贫防线、激发内生动力。我市明确要求,在新政策出台之前,稳定执行老政策,切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对特殊困难群体,统筹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综合保障作用,织密织牢基本生活保障网。对突遭变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通过临时救助、慈善捐赠、社会力量帮扶等措施及时解决其生活困难。建立常态化、长效化防贫保险制度,防止低收入群体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或返贫。通过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扶贫扶志活动、实行“爱心超市”积分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开展脱贫攻坚主题宣讲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社记者(文颖 摄)
新华社记者:铜鼓虽然不是贫困县,但建档立卡之初贫困发生率达到9.88%,是宜春市贫困程度最深的县,请问铜鼓县是如何凝聚各方力量,开展脱贫攻坚的?
铜鼓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伟峰(文颖 摄)
陈伟峰: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建档立卡之初全县贫困发生率达到9.88%,全县共有27个贫困村,其中高桥乡英溪村贫困发生率为29.48%,位列全省第一。省市领导也对我县脱贫攻坚“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省委书记刘奇亲临我县调研指导,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省扶贫办领导多次为铜鼓脱贫攻坚把脉问诊,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9家省直单位倾力挂点帮扶我县贫困村。宜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以上率下,带领18名市四套班子领导、25位副县级扶贫特派员挂点帮扶我县深度贫困村。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铜鼓县委、县政府和14万铜鼓人民向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关心支持我县脱贫攻坚的省市相关部门、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铜鼓全县上下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凝聚前行的磅礴力量,精准发力,压实责任,坚决打好这场硬仗。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以上率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带头落实遍访贫困村、未脱贫户;做到脱贫攻坚逢会必讲,扶贫工作每周调度,省疫情影响脱贫攻坚视频调度会每期参加。在工作滞后的乡镇主持召开现场推进会,解决突出问题。其他县四套班子领导深入挂点镇村,蹲点推进工作。二是坚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实现了单位定点帮扶、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91个定点帮扶单位、150名第一书记、364名驻村队员,以及1878名帮扶干部深入村组,实实在在地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动员36家企业、15个社会爱心组织参与,捐款捐物献爱心。三是坚持高频督导,全力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实行县领导带头督办,纪委重点督导、行业部门业务督查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督导重点镇村、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四是坚持高压问责,倒逼落实。严格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坚决查处了一批腐败和作风问题,以“零容忍”姿态倒逼工作落细落实,进一步强化了扶贫领域纪律作风。在省市县的齐力攻坚下,截至2020年底,我县27个贫困村顺利退出,3431户10434名贫困人员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向历史和铜鼓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经济晚报记者(文颖 摄)
经济晚报记者:宜春市有55个深度贫困村,是全省深度贫村第二多的设区市,其中万载县就有30个,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请问万载是如何做好深度贫困村脱贫摘帽工作的?
万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袁常青(文颖 摄)
袁常青:万载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深度贫困村脱贫摘帽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立下愚公志,下足绣花功,举全力攻坚,2018年16个深度贫困村摘帽退出,剩余14个村在2019年实现全部退出,30个村贫困发生率从高峰期的16.8%下降至0,2091户6382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人员力量向深度贫困村集中。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派出24名市级领导挂点联系我县深度贫困村,选派30名年轻副县级领导任扶贫特派员;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均由省、市两级派驻。我县“四套班子”全员出战,每个深度贫困村均落实一名县党政领导挂点负责;为4个深度贫困村多的乡镇配备了扶贫专职副书记,为所有贫困村选派3个以上县直单位进行挂点帮扶。全县人员、力量、帮扶政策都向深度贫困村倾斜,30个村累计落实各类项目1291个,投入资金4.92亿元。
坚决把严退出标准,各项政策举措向最硬的“骨头”攻坚。基础设施落后、住房饮水条件差、教育医疗设施缺乏是我县贫困村脱贫的“硬骨头”。对此,我们正视问题,越是艰难越向前,严格对照《贫困村退出评分细则》9大项硬性指标,实施挂图作战。三年来,先后实施基础设施大会战,投入3.5亿多元,新修农村公路348.66公里,新建桥梁47座,建设新农村点333个,村庄整治项目77个;实施住房改造大会战,先后三次对贫困村所有农户住房安全状况开展地毯式摸排,实施危房改造1372户,住房提升工程2200户,通过易地搬迁安置贫困户688户2555人;实施饮水改造大会战,投入资金2266万元建设农饮工程并为8483户群众改水入户;实施教育医疗设施大会战,30个村全部建成公有产权卫生室,通过落实补助、送教上门、改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实现无一名贫困学生失学辍学。
坚决提升脱贫质量,在“扶贫”与“扶志”上同向发力。我们把两业扶贫作为实现高质量脱贫的重要抓手,出台系列政策扎实推进。3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成立扶贫合作社,建成产业项目94个;累计实施就业培训2244人次,建成扶贫车间27个,开发公益岗位325个。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深度贫困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底的5023.43元增长至2020年的10925.61元,脱贫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坚持同步推进精神扶贫,先后开展“五扶五评”“三讲一评”、反向约束“五治”和“十百千万”大行动等精神扶贫专项行动,贫困人口精神状况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现在的深度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呈现出脱贫增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人身上充满着感恩总书记、感恩党中央的正能量。
江西日报记者(文颖 摄)
江西日报记者:据了解铜鼓县的贫困户有一半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的,请介绍一下你们县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陈伟峰:铜鼓县森林覆盖率达88.04%,山多、耕地少,是革命老区山区县,也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县。搬出大山,脱贫致富是世代山里人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安居乐业,我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了一条集中安置、统规统建与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易地扶贫搬迁“铜鼓模式”,且成效凸显。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61个,搬迁2061户7388人,其中贫困户有1537户5320人,占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50.7%,县扶贫办因工作突出荣获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易地扶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奖。概括来讲,我县易地搬迁主要是做到“三到户”“三精准”“三规范”“五个一”。
“三到户”,确保“搬得出”。一是信息核实到户。全面核实搬迁户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搬迁规划。二是政策解读到户。印制《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明白卡》,确保搬迁政策家喻户晓。三是兜底帮扶到户。对孤寡老、痴呆傻等特困户,实行兜底安置,拎包入住。
“三精准”,确保“稳得住”。一是精准搬迁,因地制宜,推进“园区安置、集镇安置、中心村安置”的分类安置模式。二是房型设计精准。合理设计出不同房型,满足不同人数的家庭居住。三是政策落实精准。在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政策落实到位,在户口办理、孩子入学、山林流转等方面一路绿灯。
“三规范”,确保“管得好”。一是规范用地审批。统筹城乡规划用地,严格规范拆旧建新。二是规范建设管理。采取政府主管和群众监管相结合方式,树立“红线”意识,严守“政策红线、质量红线、安全红线、资金红线”。三是规范工程验收和资金拨付。由第三方会同所在乡镇统一验收,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原则,严把项目资金审核关,工程验收后政府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发放到移民户手中,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建设标准明显提升。
“五个一”,确保“富得起”。实施“五个一”(一个社区管理、一个产业帮带、一个就业岗位、一个小菜园、一套兜底保障体系)。明确每个集中安置点,必须因地制宜落实1一2个产业、就业或扶贫车间帮扶。全县61个集中安置点,落实产业项目39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67个,建设菜地57个,实现就业2519人,搬迁户实现户均增收1700余元。
以上是我县易地搬迁的做法,今后我县还将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方面继续发力。
江西卫视记者(文颖 摄)
江西卫视记者:就业是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要渠道之一,请问万载县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取得了怎么样的成效?
袁常青: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们始终坚持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按照台账精准到户、帮扶落实到人的原则,持续发力,服务到家,全面落实“有劳动力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让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
一是送信息到户。建立全县贫困劳动力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和稳岗跟踪,将就业岗位信息制成“点菜单”,通过帮扶干部有针对性地上户帮助选岗就业。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对县域范围内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全面摸排,梳理就业岗位7500个,并组织扶贫干部通过电话、微信视频方式为贫困户提供线上就业指导。复工复产后,又在县工业园举办专项招聘会4场,现场签约贫困劳动力1256人。
二是送技能到人。分类因人展开技能培训。依托县就业培训实训基地,通过“请进城”方式对贫困劳动力进行烹饪、电商、月嫂等专项技能培训。由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等部门通过“送到村”形式,开展以养殖、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技能培训。近年来,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3万人次。
三是送政策到家。2017年至2020年,累计为16396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贴1167.41万元。2020年为应对疫情影响,在原有交通补贴的基础上,补充发放了务工生活补贴,对因疫返乡再上岗的给予再奖补等措施,有效调动了贫困人口务工就业积极性。同时,针对有劳动能力却无就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经常性上户引导、激励,反向鞭策,帮助解决问题等,推动上岗就业。对实现上岗务工的贫困人口落实每月回访服务,实现稳岗就业。
四是送岗位到村。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财政支持方式,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新型经营主体吸纳等途径,帮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和弱劳动力就近就业。2020年新开发公益性岗位938个,全县扶贫专岗和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978人。
通过鼓励外出务工、县内就业、乡内安置多点发力,2020年我县共有14247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务工就业,同比增长22.8%。
凤凰网记者(文颖 摄)
凤凰网记者:作为深度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能否分享一下您的驻村工作感受和体会?
宜春市委组织部驻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第一书记柳春根(文颖 摄)
柳春根:我是宜春市委组织部派驻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第一书记柳春根,这里借用村民经常聊的几句话,来表达我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句是“脱贫攻坚这几年,村里年年都有新变化、新气象。”这句话反映了村民最直观的感受。这几年,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坚拔寨,贫困村的党支部建设、乡村治理、社会风气、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形态都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工作的槽岭村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深度贫困村,位于赣湘两省交界的大山深处,原来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这些年,我们硬化、拓宽了入村主干道,打通跨省水泥路通道,开通了直达县城的公交班车,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公厕、建立了居家养老中心、幸福食堂、村卫生室等,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带动槽岭村百合故里、国家森林乡村、红色名村的品牌价值有效释放,仅2020年5月百合花开期间,到村里赏花游客有上万人次,槽岭村成为了大山深处的网红打卡地,我们的村民说“原来做梦都没想到有这么多游客来到我们家门口来赏花、游玩。”
第二句是“帮扶干部比我们的亲戚还亲!”这是贫困户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我们的帮扶单位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派出精锐力量,拿出最大气力帮助挂点村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一起想、一起干、一起拼,与贫困户结下深厚帮扶情谊。这些年,我们推动村里形成了光伏发电,槽岭饭店、古城店面出租,百合、油茶种植,猪牛羊禽类养殖,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帮助30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就业,现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或者有就业。积极破解硬茬难题,帮助26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11户贫困户实现了易地搬迁,将贫困户52人纳入低保保障、5人纳入分散供养范围,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少。
第三句是“共产党好,习近平总书记好!”这是我在村里上户走访时听到最多一句话,简单朴实,却饱含了基层群众对党、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认可,对脱贫攻坚事业高度肯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行精准扶贫政策,成效显著、深得民心。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第一书记,倍加珍惜在脱贫攻坚一线磨炼成长机会,为能够参与到伟大脱贫攻坚事业感到自豪,接下来,我们将带领贫困村群众继续感恩奋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
黎峰: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宜春市脱贫攻坚工作。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