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民法典 不做“糊涂人”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正式实施,之前的9部法律将同时被废止。“中国人在特殊时刻有了民法典,将给我国带来重大改变,标志着中国终于迎来了‘民法典’时代。”曾参与民法典草案工作的朱晓喆教授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及附则,共计1260条。涉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也涉及人们生活中的时时刻刻,民法典保护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使中国向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又迈进了一大步。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书”,民法典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保障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等。民法典对于我国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提升,也更加符合民法社会的运行规律,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了防护网。“民法典”三个字以“民”为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念,以保护人民的权利为出发点、落脚点,现实回应了人民对于法治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法律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把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民法典的编纂不是对各民事法律规范的简单汇集,而是各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升级,告别了过去眼花缭乱的单行法,人们可以像查询字典一样,查询自己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让老百姓可以在法治的框架下充分享受到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存在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埃及开罗大学法学教授舒基·赛义德表示,中国民法典体现出关于道德观、价值观、权利与自由等多方面的思考,涵盖了现代社会所需的规范,是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学习的典范。对于高考抛物、“校园贷”及非法贷款、“AI”换脸换声或侵犯肖像权、APP过低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民法典均作出明确规范,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民法典的实施是社会进步、稳定、文明的体现,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国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将获得本质上的提升。作为民法典时代的初代公民,我们应了解它为我们赋予的新权利,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民法典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做法律的糊涂人。

张益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