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式仍然严峻复杂,“就地过年”得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回应。然而,对疫情防控迫切性认识不足,导致了仍有一部分人持观望态度。春节回乡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饱含人情亲情需求,尤其是对外出务工人员来说,"就地过年"不是小事,牵涉家庭发展生计,仅靠倡议和自觉还不够,还需要更细致的服务。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要让“就地过年”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只凭一纸通知。各级政府还须未雨绸缪、尽力为之,全方位将服务保障触角渗透到细化层面。除了及早营造“就地过年”的温馨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外,各级政府还应深入调研,科学谋划,提前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等多种活动,坚持物质激励和人文关怀并重,把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只有完善好配套措施与服务,“非必要不返乡”才会成为更多人在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动选择。
对于“就地过年”人员家乡的亲人如何过年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当做好安抚工作。除了开展送年货、年夜饭等传统活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让其与家人“线上团圆”,通过视频 “线上拜年”,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如此一来,即使相隔万里,在家乡过年留守老人与儿童在没有更多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也能过个好年,这让外来务工人员留得安心、过得放心,真心诚意“就地过年”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倡导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贵在“倡导”,切忌搞“一刀切”。为规避责任风险,一些地方政府谈“疫”色变,习惯自我施压,顶格应对,表面倡导“就地过年”,实则层层加码,暗升标准,甚至可能采取拦路、隔离等等极端措施,强制要求外来务工一律“就地过年”,这种工作方式,不仅违背了政策初衷,给基层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还损害伤害外来务工人员真挚淳朴的情感,应当予以警惕。
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需,把年味服务办得更足一些,把服务保障做得更细一些,给外来务工人员营造一个暖心的“家”,让其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才能让他们想留、能留、留得好,“就地过年”的倡议才能落实落地,疫情防控才能更稳。(王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