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广播讯(记者龚小娟)在2017年“大气十条”圆满收官后,2018年以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江西率先实现中部地区省级空气质量达标;2020年,11个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设区城市由2017年的0个增加到10个。
回首来时路,这份令人骄傲的大气成绩单的背后,是江西人民用心用力用智呵护而成。
11个地市24小时坚守
攻克大气污染“最后一公里”
“钟主任,环卫那一块还不能停,还要再保洁、洗城,我们现在PM2.5 余量太小,今天保良很困难,工作还是要接持续开展!”在2020年12月24日气温8度的夜里,上饶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蒋文华放下电话,赶紧带领同事们前往北门街道一片存在扬尘隐患处巡查,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多。
蒋文华忙碌的一夜是江西省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环保人缩影。在攻坚行动中,各级各部门夯实治理责任,紧盯国控空气质量站点小时数据,24小时不间断进行播报。
“萍乡市 7 时 PM 2.5 浓度为 130 μg/m3 ,南昌市7时 PM 2.5浓度为 99 μg/m3,吉安市7时 PM 2.5 浓度为95μg/m3………”江西省空气质量保障微信群从早7点开始对各个地市的实时污染物浓度及余量进行播报。
2020年12月份,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面临严峻考验,北方的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入境,全省多个设区市出现污染天气。省生态环境厅所有厅领导、副厅级督察专员、总工纷纷深入挂点包干的市县,一线督导,每个环保人心中弦绷得更紧。
“每隔一小时分析各地主要污染物浓度及余量报告,及时进行空气质量预警提醒。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夯实各地治理责任,对大气污染治理进行小时调度管控。”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刘彦平说。
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虽有诸多拦路虎,但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日夜苦战。终于,在年关岁末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4.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继续名列中部省份第一,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
科学治污、精准施策
稳步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
“长期以来,大气环境监察任务重,区域覆盖面广。通过群众信访处理、突击检查、专项执法等多种监管方式难以实现对企业行为全覆盖监察监管。”江西省新余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人员李智练说,“无人机可实现对设定区域内排污单位的排放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情况进行监测和全覆盖监察拍摄,工业园区和重点排污企业废气排放情况一目了然,实现了从平面巡查到立体巡查的突破,我们的执法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
环境监测的“第三只眼”打通了科学治污“最后一公里”,也是江西科学治理大气污染的写照。2019年,江西建成全省大气污染智慧管理平台,对各地市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实时研判,为提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水平插上了新的“翅膀”。
“根据大数据预判技术,我们可提前通知各地及时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减少污染物的累积,降低污染峰值。”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驻点专家团队的况琴说。
排污监管“线上盯”,环境执法“事前管”。300余期空气质量日报,10余期大气污染防治研判分析月报,污染过程分析专报5余期,一次次监测、分析、研判换来“蓝天白云常作客,绿水青山入画来”。
深化优化强化细化
攻坚各领域大气污染难题
“以往我们自建煤气炉自己管理,酚水、煤焦油等废水废气废渣处理是难题。清洁工业燃气项目落地后,我们企业发展的环保瓶颈问题引刃而解。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了,计划2021年再增加两三条智能化生产线。”高安市某建材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周习峰说道。
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实现“零排放”的环保功能,极大解决酚水、焦油等环境污染问题,为生态环境减少‘破坏力’,是推进各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
2020年,江西持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深化、细化、打出了一套“控车、抑尘、治源、禁烧”组合拳,常态化管控下2020年江西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继续名列中部省份第一。
江西省还在钢铁行业、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以及工业炉窑提标改造等方面发力,2020年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4.99%、12.26%,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手抓。
三年来,长效谋划和科学精准的“智慧”治理让江西在加速打赢“蓝天保卫战”这场攻坚战中克服了地理条件、气象条件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交出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设区城市由0到10的“绿色答卷”。
“2021年,我们将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工作总要求,以PM2.5与臭氧协同防治为主要思路,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刘彦平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