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不仅是我国农耕的重要节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因为它不仅蕴意自然万物葱郁新生,更饱含着中国人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情怀。所以,过清明节对中国人特殊的情结和非凡的意义。
每当清明节到来时,网络社区和现实社会又开始热议怎么文明过节、怎么更具时代感的问题:从燃放鞭炮到烧纸钱,从鲜花替代塑料祭品,再到祭扫方式“云祭扫”、“代祭扫”等问题,有赞同传统祭扫的坚守者,也有主张“互联网+”的开拓者,不一而足。不过不难看出,其实大众探讨的核心是如何让祭扫方式更加适合当前实际,如何让传统与现代更加融合,如何让我们的清明节日更具时代感的内涵。
让清明节更具时代感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清明节的传统。举个例子,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式之中,燃香烧纸或许是清明祭扫的“规定动作”,但如果我们要深挖清明节的历史记载时,我们才会明白古人所倡导的清明节并非完全如此。《淮南子·天文训》对清明节记载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而此时清明正值寒食节后一日,当是“禁火”的;历史亦有记载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因此“禁火”也从侧面得到印证。当然,传统和习俗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迁,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除了扫墓之外,还有踏青、秋千以及插柳等系列风俗。其实不难看出,从古人对清明节的理解当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念,也看到了当代人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然,我们还可以让清明节更具时代内涵。其一,清明节可以是“三风”建设的好教材。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它所倡导的祭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家风教育语境,会不断提升亲情关系张力并上升为家风、民风和社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其二,清明节可以成为爱国教育的好平台。清明节是对已故者的追思日,其中不少就是为新中国建立所牺牲的英烈、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所耕耘的楷模,清明追思英烈楷模为应有之义,爱国情怀必然深藏于此。其三,清明节还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清明节之所以有踏青、“禁火”、插柳以及秋千等传统习俗,其背后所展现的都是人融入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人与自然积极互动的理念,这些理念其实是与当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遵循和倡导清明习俗,其实质就是延续和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践。以此看来,以现代方式去遵循并创新清明节载体,可以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时代内涵。
实际上,与对待清明节一样,我们勿需对传统节日完全循规蹈矩,也不必完全拘泥于其条条框框,多一些自然、多一些创新,或许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加熠熠生辉、更富时代气息。(戴庆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