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曾表示,将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51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应该是有责任感和担当(80.6%)、有正义感(71.4%)、勇敢刚强(64.4%)。81.2%的受访者建议注重青少年内在涵养、精神境界和意志品质的培养。(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青少年是国之栋梁,将会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若没有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阳光自信的乐观态度,雷厉风行的豁达气度、公正无私的处事心境,则很难有所作为。而这些最能展示个人魅力的高尚品质,就是一种“阳刚之气”,养成“阳刚之气”,应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
实际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专业人士早已给出了详细解答,包括文化学习、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体能训练等不同层面。笔者认为,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从关注孩子的成长要素入手,通过外部条件的强化引导,促进孩子的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
首先,传承强大的红色基因,是养成“阳刚之气”的必要条件。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坚韧不拔的红军精神,无不凝聚着满满的正能量。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培育他们的阳刚之气,急需这样的正能量输入。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日常学习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力量的感召,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境界,思想会越来越成熟。只不过,红色文化引领青少年成长,又不能带有“灌输性”和强制性,内容与形式安排,要做到既灵活而巧妙,又丰富而生动,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会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培养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对于增强“阳刚之气”至关重要。调查数据显示,还有33.9%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有“阳刚之气”的青少年较少。这个比例虽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但仍值得我们深思。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氛围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部分孩子生活无忧无虑,加上父母关注不够,产生了“温室效应”,面对挫折缺少忍耐,面对困难缺少闯劲。还有部分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加上明星效应、偶像效应和潮流效应的驱使,烦躁、犹豫、偏颇、消极等不良情绪应运而生。故而,增强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应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从预防问题和化解问题入手,综合心里辅导、健康教育、情绪训练、行为纠偏等手段,培养他们坚强勇敢、积极乐观的意志品质。
另外,激励拼搏与奉献的热情,会使“阳刚之气”越来越充沛。实践证明,对一个人的最大激励,莫过于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奉献的温暖。有了成功的快乐、有了幸福和温暖,就会表现得越来越自信,阳刚之气也会越来越充沛。故而,我们要抓住孩子成长期的身心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实践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可不定期开展困难闯关、情景体验、知识病竞赛、技能比拼、志愿服务等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让他们在奋斗中品味收获的快乐,在奉献中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能动性,以更大自信走出更精彩的人生。
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是教育必须担当的特殊使命,但也并非学校的独有职责,需要社会各方的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样的教育大计、国之大计。(王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