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雯芹:“心学”之父陆九渊

△陆九渊画像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讲学于象山书院,人称“象山先生”,被国家认定是对中华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25位思想大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陆九渊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心学”,成为宋明两代“心学”的一代宗师,他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观,不仅影响中国,更对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和同时代的理学宗师朱熹,如同双子星座,交相辉映,成为南宋思想星空上最为耀眼的并世双星。

△朱熹画像

陆九渊一生有三个高光时刻。进京面圣。1184年,即淳熙十一年,陆九渊迎来了可以亲自面见孝宗奏对的机会。对于饱读诗书的书生而言,这意味着仕途的起飞、命运的转折,这是多么重大的人生机遇啊!但是在这一场奏对中,陆九渊没有将个人仕途摆在第一位,而是将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置于其上。他一口气写出五篇奏札,坦陈自己的政见,当面批评孝宗和朝廷用人不专,多所猜忌,粉饰太平,不能收复失地等等,进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即要孝宗和朝廷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并劝告孝宗应早定志向,循序渐进,取得国家大治、民族大兴、失地恢复的局面。这需要多么大的政治勇气啊!宋孝宗不但被他屡次追问得无言以答,更为他展现出的大义和风骨而赞叹。

△宋孝宗画像

鹅湖之辩。1175年,即南宋淳熙二年,两位思想巨人,陆九渊和朱熹走进了今天的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寺。在这个质朴的寺院里,他们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哲学辩论,这是中国书院为明辨真理而进行的一次激烈交锋,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鹅湖寺也因此而远近闻名。鹅湖之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为学之方”,包括治学、讲学和道德修养三重工夫。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将“仁义之理”看作是人的本性,其方法重在“发明本心”,主张“尊德性”,提出“易简工夫”。而朱熹则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其方法重“格物穷理”,主张“道问学”,提倡先泛观博览而后约取的读书方法,提出“格物致知”。鹅湖之辩后,两人的思想观点并没有互相走近,尽管在思想上仍有分歧,但两人在感情上却惺惺相惜。

△鹅湖书院

白鹿洞讲学。鹅湖之辩5年后,南宋淳熙七年,身为白鹿洞洞主的朱熹,向陆九渊发出了热情的邀请,邀请他来学院讲学,陆九渊欣然前往。为了准备这次演讲,陆九渊秉烛疾书,彻夜不眠。二月十日,白鹿洞书院座无虚席,各县的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在朱熹的亲自陪同下,陆九渊登上讲堂,开始了他那最为经典、最震撼人心的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义利之辨”,鲜明提出,读书人,到底是为何而读书,为何而科举?他同时自问自答指出,读书人科举者,首要“立志”。立什么志?要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只有这样,才不会以科场得失为目标,才能去名利之念,不落流俗,只有这样才能走“正道”、扬“正气”、得“正学”。这次演讲陆九渊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此时正是二月早春,而坐在一旁的朱熹听得激动得连连挥动纸扇。事后,朱熹请陆象山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堂讲义》,作为学子必修的功课,并亲自作序,还将讲义刻在了一块石碑以资纪念。

△白鹿洞书院

终其一生,陆九渊不畏权贵,不畏权威,不走寻常路,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和独特的思想,同时,他还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更多的年轻学子。他的思想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300多年后,明朝的王阳明接过他的衣钵,将“心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直到今天依然传承给中国人丰厚的精神养分。600多年后,在西方,陆九渊也遇到了另一位知音,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也同样发出这样的呐喊:“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仅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在思想的王国里,陆九渊始终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桂冠,他将永远闪耀在人类历史的灿烂星河当中。

△王阳明画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