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开展交流合作

日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就推进责任动力学符号化体系研究与转化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对责任动力学研究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对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下一步合作进行商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教授陈保亚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教授陈保亚介绍:“这是一个社会行为语言符号化和建模的工作,在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里非常值得重视,也是将来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方向。语言符号化和数学建模在西方走得比较好,比如说最早的数学发展,如果我们没有符号,我们只是靠丈量土地、盖房子的经验的话,就不可能产生数学,不可能产生公理系统这样一些东西。后来的物理学、天文学等等之类,都是通过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们都通过建模数学化,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科学、自然行为的符号化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能够运用到社会学、人文科学里头,那就对人工智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推进。”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黄玉林教授

责任动力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香港上市企业辰林教育集团的最核心的可转化科研成果之一。辰林集团董事局主席,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黄玉林教授说:“这次我们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创始人、院长方志良老师,受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陈保亚教授的邀请,到这里来和他的研究生,共同就责任动力学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我觉得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肯定,对责任动力学的研究来说,也是一个推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名牌学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也是民办高校在竞争中,取得进步发展的一种表现。这个交流会,开得非常好,十多位博士后、博士、硕士就责任动力学符号语言的产生、涉及广泛的社会应用,都进行了有效的交流沟通和探讨。”

据介绍,责任动力学是以责任数字符号为底层逻辑结构的学术研究课题,解决了传统责任在通识、德育教育与企业管理中空洞化的问题,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责任符号化后能够像音乐音符、阿拉伯数字一样跨越语言的障碍,成为国际通用的责任语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