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韩军
“巍巍太行山连山,群峰挺立接蓝天,这山又高林又密,太行山区可是福地,就在这太行山区的老山根儿,有一个不大的小山村,指引着中国走上了一条光明路,叫世界人民都瞩目……”
青青柏坡岭,湛蓝滹沱河,快板中歌颂的这个小山村就是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70多年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70多年后,我们来到这里,追寻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三大战役:磨盘上摆下雄兵百万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里有十多处土坯房,1948年5月26日,转战陕北一年多的毛泽东、周恩来等来到西柏坡。
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毛泽东的旧居里只有寥寥数物。前院里硕大的楸树下的那盘石磨,见证过主席忙碌的300个日夜:指挥武战,发起文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讲解员许曼介绍,旧居是借用的民房,中央工委的工作人员想把院里的石磨和猪圈拆了,被主席制止,主席说留待搬离后还给老百姓继续使用。盛夏之际毛主席多在这里乘凉、工作,五大书记更是经常坐在石磨边讨论作战计划,“‘磨盘上摆下雄兵百万’说的就是这儿。”
旧居里悬挂着一张毛主席的照片,每每令参观者驻足。照片中毛主席坐在木椅上,气定神闲,微笑地看着前方。许曼提醒大家注意,主席脚下还有一双鞋,“工作人员做了一双新鞋给主席,他不舍得穿,脚上的旧鞋还是转战陕北时的补丁鞋。看到记者拍照,主席特意整理了发型,换上了新鞋,又重新拍了一张。”
“在西柏坡,咱们天天打胜仗,毛主席高兴嘞!”前来参观的老红军田爷爷自豪地跟女儿说。老人家腿脚不便,让子女搀扶着,他说一定要走遍整个西柏坡。
1948年秋,在西柏坡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毛泽东和党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取得解放全国的决定性胜利。也是在这里,毛泽东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历史名篇,留下了彪炳史册的战斗檄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西柏坡时期的斗争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文博馆员南洋说,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应对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仍然有很强指导意义。
美国人曾责问蒋介石,“你有飞机,可以坐飞机指挥却为什么总打败仗?而毛泽东没有飞机,靠电报指挥,为什么却总打胜仗?”
7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我们追问。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或许正是美国人想不通的答案。南洋说, 毛泽东明确指出“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西柏坡时期开展的土改运动,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成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当时最重要的体现。就像歌里唱的,最后的一口粮做的是军粮,最后的一块布做的是军装,最后的一个儿子送到了部队上。
曾经被董必武救过的闫青海老人,兄妹四人,有三人都上前线打仗了。闫青海老人认为这就是西柏坡的精神,“当时年轻人都非常愿意上前线,虽然牺牲的人很多,但是我们都不怕。”
一场大会:“两个务必”永相传
旧址西北角,有一个简陋的长方形土坯房,原本是中央工委的大伙房。72年前的那个春天,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即将进入繁华城市、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时刻,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怎样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在动身“进京赶考”前,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一段珍贵的纪实视频显示,与会代表们穿着粗布棉袄,掀开帘子大步迈入。天南海北赶来,大家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满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每次来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指导当前党的建设?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瞻仰旧址。习近平表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他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两个务必’永相传,俺们老区人民争当先。”56岁的封树花是如今红色旅游的带头人,见证了西柏坡的时代变迁,她也从当初卖纪念品发展到经营民宿饭店。如今的西柏坡村,村民住上了小洋楼,架空线路入了地,还建了污水处理设施,用上了抽水马桶。2017年,平山县脱贫“摘帽”,2019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从向国家要补贴到为国家作贡献”的历史跨越。
一次对话:“赶考”永远在路上
毛泽东旧居内,桌上翻开的日历,定格在1949年3月23日。这一天,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
出发前,回望西柏坡,毛泽东和周恩来有一次划时代的对话。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弘扬西柏坡精神,“赶考”永远在路上。
“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继续警醒大家。
“赶考,是西柏坡精神的特质。”南洋认为,正是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即将转变为执政党,面临着如何执政的全新挑战。而这种“赶考”意识对今天的执政党来说同样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警醒:我们在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过程中,要有自信,同时也要未雨绸缪,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警醒意识。
新时代,新起点,“赶考”的脚步永不停歇。西柏坡镇正在实施西柏坡村红色旅游提升项目,实现红色村庄组团发展。平山县立足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全域旅游,聚焦绿色产业,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8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西柏坡北庄村唱响,成了亿万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革命歌曲。今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中强调,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
总书记的回信让大家干劲更足了!4月15日下午,西柏坡镇北庄村,大喇叭里传出嘹亮的歌声,村里更是一片热火朝天建设景象:柏油路旁正在栽种绿植,屋顶正在安装光伏板。
“目前光伏发电项目规模达到了100千瓦,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至少4万元的收入。”西柏坡镇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激动地描绘着,“接下来计划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绿色产业,建设研学基地,发展观光采摘……”在西柏坡在北庄,乡村振兴曲已经奏响。
柏坡岭上鼙鼓阵阵,滹沱河畔生机勃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立于党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之上,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当下,“赶考”雕塑前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
记者手记:春风满面 西柏坡
暮春时节,去往西柏坡。从石家庄高铁站一出来,天色阴沉,我们还担心下雨。结果下了高速一进平山县,突然天色转晴,蓝天白云,山花烂漫,出租车司机笑呵呵地说:“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西柏坡不仅是晴朗的,而且还是和煦的、春风满面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喜悦和激情澎湃。
我们看到西柏坡的村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们搞旅游,办农家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看到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她们自创了快板书,用欢乐的小调介绍着当年的伟业;
我们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家学党史,悟真谛,守初心,壮志满怀……
夜晚,独自走在西柏坡的马路上,前方,28米高的西柏坡纪念碑上的五角星熠熠发光……(本报记者 刘海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