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斜照,高大帅气的肖惠文带着孩子们在竹林间、溪水旁、山石上,吹奏着竹笛。悠扬的笛声,飘荡在青山绿水间……这样一幅美景,不是MV里的诗情画意,是泰和县水槎乡的音乐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练习竹笛的真实场景。
这些年,国家推进农村校园建设,使得一栋栋崭新高大的教学楼在乡村田间拔地而起,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越来越缩小了与城里的差别。但和从小就要学习棋琴书画的城里孩子相比,农村校园的素质教育,究竟该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推广,也日益广受关注和讨论。如今,来自吉安泰和县水槎乡的90后教师肖惠文想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他教学生们吹奏竹笛,成立竹笛队,举行竹笛比赛,更想要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竹笛,可以走出大山,走出江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演奏中国传统竹笛。由此,他也成了泰和县所有乡级学校里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专职音乐教师。
肖惠文制作竹笛
肖惠文自己制作的竹笛
肖惠文带着学生们课外吹奏竹笛
学生们表演吹奏竹笛
从城里到乡里 他曾困惑离梦想越来越远
1992年出生的肖惠文身高超过1.8米,长得阳光帅气。他说自己从小在吉安县长大,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了吹笛子,因为得到音乐教师的肯定,初中时,父母专门在南昌为他找了江西省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尖子”演奏员涂传耀学习竹笛。“大概有6年的时间,每个星期自己一个人坐火车到南昌,去学习竹笛”。
肖惠文说,其实那个时候对于他的家庭来说,父母能够支持他去南昌拜名师学习竹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很感动,一心想把竹笛吹好,“也曾经想过当竹笛演奏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觉得当教师也不错,毕竟竹笛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后来,肖惠文考上了惠州学院艺术表演专业,毕业后又在广东惠州市担任小学音乐教师。在肖惠文的履历里,他2009年获得全国前20强竹笛演奏员称号,2011年获得惠州市民族器乐大赛一等奖。
2017年底,肖惠文为了父母和女朋友回到家乡,通过统考成为水槎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让肖惠文苦恼的是,那时候,学校还没有盖起新的教学大楼,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在当音乐教师的同时,他首先是一名数学教师。“发现自己的专业,在这个学校里面发挥不出作用,有一点束手无策的感觉。”而在惠州当音乐教师时,肖惠文在学校里组建了竖笛课程,真正地做到将器乐带进课堂。他告诉记者,“第二年开始,觉得这样下去的话,就失去了我当初进入教师这个行业的初衷。我当时想当教师,就是要教学生们去演奏竹笛,去传播中国竹笛文化。”
吹竹笛做竹笛 打造乡村学校特色教育
肖惠文所在的水槎乡小学,全校有800多名学生,除了校长,三十几名教师全部都是80后、90后。
水槎乡位于泰和县东南部,属高山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全乡有竹林5万多亩,约有竹材700万株,年均可产竹子150万株以上。肖惠文说来到这里,满眼望去都是竹林。他向校长提出想在学校里教孩子们吹竹笛,“这里的畲族就是以竹为生,所以我想把竹笛教育做成水槎乡小学的特色。”“农村的孩子虽然条件有限,但是也不能死读书。国家现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我们校长也很重视这一块。”所以,从去年开始,肖惠文成了泰和县下面所有乡镇学校里第一个专职音乐教师。
因为不是每个家长都可以支持小孩去买一支竹笛,所以肖惠文又想到就地取材,萌生了自己做竹笛的想法。“我去山里转悠了很多次,发现这里的竹子密度比较好,加上长期没有人采摘,年份也比较好,具有制作竹笛的两个优势。”他先是尝试自己制作竹笛,后来又通过互联网联系到浙江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丁志刚,并专程利用暑假前去学习。丁志刚听说了肖惠文希望在乡村小学里大力推广竹笛教育的计划,免费为学校提供了114支竹笛。也正是因为这一百多支竹笛,才让肖惠文真正迈出了笛子教学的第一步。“我记得很清楚,去年10月22日正式在学校推广竹笛,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是以学习音乐理论、唱歌识谱为主,三、四、五年级的则全体学习竹笛。我先让孩子们学会吹竹笛,有了兴趣之后再去学习制作。”
如今,在学校里肖惠文还有一间很小的竹笛制作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制作竹笛的材料、工具,墙上也挂着制作好的竹笛,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制作了五六十支竹笛,“制作一支竹笛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孩子们学竹笛 也是学习对身边美好事物的一种认知
即便有了100多支竹笛,在学校里全面推广竹笛教育也并非就此一帆风顺。首先,学校几百名学生,114支竹笛还是远远不够的,没办法实现每个人都有一支。只能作为公共乐器,每一个班上音乐课的时候才拿来用,下课了需归还,这样就导致学生平时没有机会去练习竹笛,教学竹笛的进度也很慢。于是,肖惠文在学校里又创造了能够“借”笛子的环境,平时下课了或者是课外活动,学生们可以来借竹笛自己去练习,“还是有很多的同学会借回去玩,我觉得这很不错,说明他们积极性还是很高,也让我觉得教孩子们学竹笛,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同时,肖惠文还从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中,挑选出三十名孩子组成竹笛队,他们是可以每人拥有一支竹笛,天天练习。放寒假时,肖惠文通过抖音给学生们线上教授竹笛,“因为假期太长了,如果说放弃练习的话,有可能会产生厌学的现象,吹竹笛是要坚持练习的。”肖惠文也明白,孩子们吹奏乐器,其实是很难一直保持着兴趣的,“要有成果,比如有人来看表演,锻炼他们的表演欲,增加他们的见识,首先就是要多演出。”于是,前不久,他刚刚在学校里组织了首届竹笛大赛。
在教孩子们竹笛的过程中,肖惠文自己也收获不少。他很难忘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排练,学生们的纪律和状态都不是很好,让他情绪也颇为低落。孩子们看出老师不开心,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排好队在肖惠文的宿舍楼下吹竹笛给他听,一吹就是一个星期。“就像跟我表白一样,真的是既好笑又感动。通过这个事情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喜欢竹笛,也很认可我这个教师,所以我很欣慰。”肖惠文称,教了孩子们半年多竹笛,觉得他们更自信了,更活泼了。“我认为他们学习竹笛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对身边美好事物的一种认知,这样应该能够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肖惠文表示,他希望把竹笛队孩子们的吹奏技术不断提升,为他们打造出一些精品节目,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带着竹笛到市里、省里,乃至更大的舞台上,用自己制作的竹笛去演奏喜欢的乐曲。“我相信这一支竹笛会伴随他的一生,在小学学习竹笛的记忆,也会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给予很多的帮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