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义工”邹德凤:志愿服务30年 6.6万小时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记者 胡康林)30年、6.6万个小时,这是65岁的邹德凤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长。

这个时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有6个多小时都在做志愿服务,这超出了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身志愿者”标准整整22倍。

因此,邹德凤被称为“超级义工”。

6月23日上午,记者见到了邹德凤,她正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给年轻的党员干部上党课。她讲课的内容以基层故事为主,大家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最后,邹德凤带着大家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党课结束后,她陆续接到了几个工作电话,水也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忙,是记者这些年来多次采访邹德凤的最深体会。

虽然已经65岁了,可她依然还是那个“累不死的小丫头”——这个外号是邹德凤16岁时,同事们给取的。

那年,邹德凤入职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现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护士。邹德凤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巡回医疗,每天要行经10多个车站,从凌晨5点忙到晚上10点,不间断地在列车上为乘客看病,很快就收获了“累不死的小丫头”这个外号。

邹德凤说,她1956年出生在英雄城南昌,听着一个个红色故事长大,立志要向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看齐。初中毕业后,她到省军区司令部农场报到,希望能成为一名军人,“去了之后才知道,那一年不征兵,后来就进了南昌铁路中心医院。” 

虽然与梦想擦肩而过,但邹德凤并没有后悔当护士的这个选择。“ 从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就烙在了我骨子里,决定从医时,我也是奔着救死扶伤去的。”

邹德凤一路走来的每一步都与家庭的熏陶有关。

上世纪60年代,邹德凤的奶奶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道担任居委会主任时,常带着年幼的邹德凤走访困难家庭。

在邹德凤的记忆里,奶奶时常会自掏腰包给困难户买东西、送饭,她在那种关怀与被关怀的氛围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

上学后,邹德凤在课余时间卖报纸和小吃,将赚来的零钱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

1992年,邹德凤被调往南昌市铁路三村卫生所任护士长,负责疾病预防保健。那时,邹德凤并没有想到,自己此后的20年,会与居民们结下深厚的感情,甚至影响到她整个人生。

来到社区卫生所没多久,邹德凤就发现,前来看病的以老人居多,他们大多是铁路职工家属,因为铁路工作的特殊性,子女们时常在外,一些年迈老人即便生病也缺乏照料。

邹德凤经常贴钱帮住院的老人们买日用品。后来,她专门在卫生所成立了一个学雷锋小组,“很多老人都是急忙送去住院的,毛巾牙刷之类的日用品都没带,子女又不在身边,这些小事我们就帮着做了”。

渐渐地,邹德凤的学雷锋小组在社区里传开了,找她帮忙的居民也越来越多。有些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也会来卫生所找她帮忙去家里照顾。

邹德凤说,一开始只是出于热心肠答应帮忙,但看过老人后,就离不开了,“这些老人大多患有脑梗,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我总是担心她们,不知不觉地就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他们身上了。”

2002年,邹德凤正式加入红十字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她说,加入红十字会之前,她已经有10年义工的经历,加入红十字会后,她更是将志愿服务当成一种责任。

每到周末,她就带队进社区,挨家挨户上门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她的足迹,走遍了铁路住宅区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每一栋楼。

2013年,邹德凤荣获第44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她说,这项荣誉对她是一种鞭策,让她更加尽心地做好公益事业。

在邹德凤的倡导和组织下,先后创建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江西队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组、江西省邹德凤公益发展中心。目前,已有上万名志愿者加入这两个团队。

2020年疫情期间,邹德凤和队员们一直坚守在火车站,为旅客提供帮助。“我是一名老党员,是党培养了我,在国家有困难、有需要的时候,我不能退缩,越是困难,我越应该上!”

邹德凤告诉记者,只要还能工作一天,就要为社会添一份光和热,让公益事业感染更多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