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红土地 感恩奋进谱新篇”江西省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 摄)

7月13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人社厅联合召开“百年辉煌红土地 感恩奋进谱新篇”江西省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题新闻发布会。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钟志生介绍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成就。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加文,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叶志忠,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郭锦亮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傅云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傅云(文颖 摄)

傅云: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江西省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钟志生先生,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加文先生,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叶志忠先生,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郭锦亮先生,请他们介绍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钟志生厅长介绍有关情况。

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钟志生(文颖 摄)

钟志生: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江西人社事业发展的有关情况。首先,非常感谢各新闻媒体和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人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奋斗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正在意气风发奔向新的美好生活。在这部壮丽史诗中,人社事业伴随着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也历经百年,不断迈向前进。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设立了劳动人民委员部,也就是当时的“劳动部”,这是人社部门的前身。劳动部下设劳动保护局、失业工人介绍局、社会保险局和失业救济委员会,从那时起就开始专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民生工作。可以说,江西人社有幸亲历、见证、实践了党百年来始终不渝、坚如磐石的初心使命,书写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彩篇章。在这里,我想用“四个转变”,向大家简要介绍江西人社事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就:

一、城乡就业从统包统配方式转变为市场导向方式,就业形式更加灵活自主,人民群众“饭碗”端得越来越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促进就业,始终是党的重要民生政策。从中央苏区时期颁布第一部《劳动法》明确就业等方面权益,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计划安置和调配劳动力的管理体制,从改革开放后制定实施“三结合”就业方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党始终把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把解决就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我们逐步打破“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建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构建起具有江西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就业人数从1949年的39.4万人增加到2019年末的1206.6万人,扩大了29.6倍;失业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2%下降到2020年的3.15%。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再上新台阶,年均新增人数保持在45万人以上;帮扶132.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49年的6.3%上升至2019年末的45.8%;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49年的89.8:4.4:5.8调整为2019年末的26.6:33:40.4,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随着私营和个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9年末城乡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达1024.8万人,占城乡就业人员的39%。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建立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供给,让就业服务“零距离”。创业担保贷款自2002年启动以来,一直保持全国领先位置,到目前累计发放总量突破14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成为江西在全国叫得响的一张“名片”。就业工作成效,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出亮丽底色。

二、社保制度从企业单位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越来越好。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从1922年《劳动法大纲》详细阐述党关于社会保险的主张,到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社会保障领域第一部法规《劳动保险条例》,再到2011年实施《社会保险法》,党始终不忘建党立国初心,把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崇高的政治使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路。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单一层次到多层次保障转变,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的安全感。保障范围越来越广。从城镇扩大到乡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其他各类企业,从就业群体扩大到非就业群体,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2020年末,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95万人,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不仅是量的巨变,更是质的飞跃,保障能力也更强了。保障水平越来越高。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养老金从1987年的月人均69元提高到2405元,特别是2005年以来,已连续17年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2012年的55元提高到115元,增长109%;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从2011年的34.4万元提高到81.13万元,增长1.3倍。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保制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到2020年末,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到1152亿元。保障服务越来越优。社保卡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从实体卡到电子卡,从本地使用到全国通用,从人社业务用卡到民生服务“一卡通”,服务功能、用途和范围不断拓展。全省累计制发社会保障卡4700万张,基本实现“人手一卡”,签发电子社保卡2600余万张,初步实现公共服务、待遇补贴等七大领域“一卡通”。社会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无忧无虑。

三、工资制度从早期的统一制转变为体现不同单位特点的分类制,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收入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从普遍提高苏区工人的工资,到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全国企业工人八级工资制,再到新时期多次工资制度改革,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我们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改革方向,构建了“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制度框架,形成了体现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事业单位,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企业,建立了以岗位工资为主的灵活多样的基本工资制度,形成了根据岗位和个人贡献确定工资的分配机制,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工资水平稳步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05元提高到2020年的38556元,增长125倍;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552元提高到2020年的78182元,增长141倍;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自2012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从最初的23506元提高到2020年的48864元,翻了一番。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地区之间工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11个设区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的差距从1.48倍缩小到1.32倍;行业工资收入差距也在缩小,按行业门类划分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的差距从2.61倍缩小到2.53倍;先后12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区域)从最初的190元提高到1850元,增长8.7倍。不断健全的工资宏观调控制度,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劳动关系从指令计划性调整转变为市场化调整,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持续加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越来越甜。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保护劳动者权益,到1994年《劳动法》以法律形式依法建立和调整劳动关系,再到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党始终把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并重。我们坚持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调和政府依法调整相结合、坚持促进用人单位发展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相统一,推动劳动关系管理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的统包统配转变为市场化用工,健全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力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制度不断健全。颁布实施了《江西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江西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江西省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我省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调整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双方自主协商、社会三方协调、政府依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底,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4%以上,签订集体合同企业2.3万户。劳动保障监察不断强化。特别是对于根治欠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保障监察领域发出的最强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21.78万户次,为58.48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50.9亿元,补缴社会保险费1.86亿元。调解仲裁机制不断完善。争议多元处理格局逐步健全,调解仲裁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案件处理平稳有序,效能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调解仲裁结案率达到96%以上。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围绕主责主业,紧扣民生重点,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傅云:谢谢钟志生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文颖 摄)

人民网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请问我省人社部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方面有什么举措?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加文(文颖 摄)

黄加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坚持把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聚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制定出台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实施方案》并列出了35项办实事项目清单,努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一是就业创业为民。重点围绕帮助企业发展、解决群众就业困难、鼓励创业方面提出了7项具体措施。包括:发布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上浮培训补贴标准;放宽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支持在职职工提升技能;打造“景漂工匠”“南康木匠”“资溪面包师”等全省知名劳务品牌;帮扶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帮扶技工院校已脱贫家庭子女毕业生优先就业;解决共青城等园区纺织服装企业用工难问题;实施创业担保贷款降槛减负专项行动,对新申请的10万元及以下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免除担保。

二是社会保障安民。重点围绕提高待遇水平,提高效率、加强宣传方面提出6条具体措施。包括: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高全省城乡居民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异地就医交通食宿费支付标准;试点开通工伤保险医疗费联网即时结算,并在全省推广;开展社会保险“看得懂、算得清”专题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

三是人才人事利民。重点围绕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增设服务乡村振兴的基层职称类别、调整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方面提出4项措施。包括:完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待遇,提高体检标准;在已有基层农业基础上,增设基层林业工程专业类别职称,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增加全省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总量,进一步缓解职称评聘矛盾;妥善解决省直机关事业单位中部分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不明确的问题。

四是劳动维权护民。重点围绕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出2项措施,包括:推动电子劳动合同订立应用;开展护薪暖心行动,全面清理打击农民工欠薪行为,保障好、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五是乡村振兴惠民。重点围绕帮助乡村人才队伍、帮助就业、送政策下乡方面提出4项措施。包括:举办推动乡村振兴专题研修项目;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进乡村服务”活动;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帮扶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岗就业;送技工院校助学金免费学政策下乡。

六是优化服务便民。重点围绕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等方面提出12条措施。包括: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开展“厅局长走流程”活动;推行退休业务网上办;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畅通办;推行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静默认证”;推行普惠性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省本级12333热线开设老年人服务专席;建设了445个人社服务窗口和2900多个人社服务基层代办点等。

中新社记者(文颖 摄)

中新社记者: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请问我省在贯彻落实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有哪些进展成效?

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叶志忠(文颖 摄)

叶志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并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厅党组认真分析我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势,紧盯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发展趋势,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0条贯彻落实举措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主要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稳步推进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加快《江西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立法进程,适时修改《江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见。推进落实重大改革任务,全面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改革;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参保率。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

二是全力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实施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精准扩面力度,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实现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保尽保;推动符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人员参保缴费;推进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范围,探索建筑业按项目参保。推进失业保险参保扩面。

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截至目前,2021年度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调整已全面完成并发放到位。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将全省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5元或以上,达到115元或以上。景德镇、南昌、赣州、鹰潭、九江先后自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提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适度调整因工致残人员待遇水平,继续实施失业补助金政策。

江西日报记者(文颖 摄)

江西日报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目前我省就业形势如何?接下来,我们人社部门在就业方面有什么工作举措?

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郭锦亮(文颖 摄)

郭锦亮: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就业部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就业形势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7.2万人,同比增长7.63%,完成全年计划的71.58%;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39.27万人,同比增长8.75%,完成全年计划的75.52%。新增创业担保贷款91.9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83.61%。根据1-6月监测数据显示,企业用工总量保持稳定,省内就业市场用工平稳。全省新增创业孵化基地18家,入驻实体1.36万个,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11.42万人,创业培训6.11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持全省就业“稳、进、好”的态势。围绕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下半年,我们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把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贯彻落实人社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加快制定出台我省的贯彻落实意见,目前,意见草案已在征求各部门意见,初步考虑在延续帮扶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培训、优化信息服务等方面持续开展就业帮扶。7月21日至23日,首届江西省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江西选拔赛将在赣州举办,通过举办大赛,引导和发动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带领传承传统技艺技能,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更多群众技能致富。

二是强化职业技能提升。把强化职业技能提升作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电子职业培训券在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上的推广应用,预计全年发放职业培训券35万张。实施“百校千企万匠”工程,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开展示范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和专业带头人评选,打造技工教育优质精品。

三是优化数据信息服务。把优化数据信息服务作为简化公共就业服务流程和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重要途径。构建“一图一池两平台”,即建立全省人力资源地图、全省人力资源数据池、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智能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标准化、一体化和数字化,扩大数据共享范围,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精准的就业信息服务。

四是打造江西特色劳务品牌。把打造江西特色劳务品牌作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转移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确定江西打造劳务品牌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支持我省劳务品牌培育。组织好全省优秀劳务品牌参加人社部劳务品牌展示交流活动。

五是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缓解创业个人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创业担保贷款作为重要抓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优化业务经办服务、延伸金融服务链条。我们将开展2021年—2023年全省创业金融“提服务,扶创业,促百万就业”十项行动,进一步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和动能,助力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江西电台记者(文颖 摄)

江西电台记者:请问我省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目前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进展怎么样,下一步还有什么政策和举措?

叶志忠:近年来,我省先后4次降低社保费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低至16%。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厅党组根据国家政策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出台了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与其他政策叠加,推出了史上最大力度的“减免缓降”措施,自2020年2月起,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共为企业和个人减负256亿元。同时,为更好地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减轻企业负担,发挥基金保障支撑能力,我省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将延续实施一年至2022年4月30日。在实施好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我省还将着力推进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是继续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未参保人员信息核查、精准扩面和专题宣传力度,优化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登记服务,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助保贷款”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简化贷款申领流程、推行网上免材料办理,帮助更多的个体参保人员续保缴费。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及长江流域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二是持续打击骗保行为,切实维护社保基金安全。从去年7月起,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打击社保领域欺诈骗保专项治理行动,针对重复领取、死亡冒领、在押服刑人员领取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通过数据稽核、法院判决、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打击欺诈骗保行为,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不能骗、不敢骗、不想骗的格局,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

三是加速推动经办升级,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建成集业务、财务、档案、风控四位一体的省级集中社保信息系统,全面实现社保服务参保信息全省通查、个人权益全省通打、待遇资格全省通认、关系接续全省通转。到今年6月底,网厅可办43项单位业务,掌端可办36项个人业务,自助端可办9项高频业务。持续推进社保服务“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办理材料平均精简45.3%、办理时限平均压减26.5%。我们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十项服务措施,提供全年无休延时服务、老年人绿色通道、养老待遇领取资格领取“静默认证”,打造“城市10分钟、农村半小时”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圈。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计实现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静默认证”258万人次,全省社保经办机构群众满意度稳定在90%以上。

江南都市报记者(文颖 摄)

江南都市报记者:保障了重点群体就业就是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请问我省在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方面有什么经验措施?面对已经来临的毕业季,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来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

郭锦亮:重点群体就业稳则就业局势稳。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青年见习、“三支一扶”、就业启航等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一线岗位就业;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入乡创业;通过就业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兜底保障等措施积极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工作。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全力保障了重点群体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今年我省有应届高校毕业生32.47万人,较去年增加3000人。在教育、人社、高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7月9日,我省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57 %,已经落实去向的毕业生中,留在省内的占56.02%。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是开发岗位稳供给。省人社厅与教育部门、高校等各方面一起,形成合力,通过公务员招聘、教师招聘、农村特岗教师招聘、“三支一扶”、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大学毕业生征兵、全省卫生健康委专项招聘等计划,共同开发了8.4万个政策性岗位,引导国有企业扩大招聘岗位需求,帮助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

二是搭建平台强对接。通过加强高校与省重点产业链、省内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的对接,分专业、分岗位梳理毕业生数量和省内岗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比例和省内就业比例。全省通过“校招”、开设“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2021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架起求职就业的桥梁。截至目前,共开展招聘活动4.4万场次,邀请用人单位10.71万家,提供岗位464.36万个,参加招聘活动的毕业生达112.01万人次。

三是精准帮扶保重点。我们突出托底保证困难毕业生就业这个重点,实施困难毕业生实名制管理,对1.2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生至少推荐3个优质岗位,目前困难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88.80%,高出平均水平3.23个百分点。

四是优化服务促就业。畅通“线上+线下、省厅+高校”就业工作网络,创新工作机制,组织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直播课,落实就业交通补贴、青年见习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对大学生个人创业贷款10万元以下实行免担保,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经济晚报记者(文颖 摄)

经济晚报记者:在去年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我省今年还首发了第三代社会保障卡,请问目前社会保障卡建设推进情况如何?

黄加文: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为民服务“一卡通”工作。经过努力,初步实现了在公共服务、待遇补贴、医疗健康、创业融资、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公共交通等七大领域的“一卡通”应用,累计制发社会保障卡4700万张,基本实现“人手一卡”,位居全国前列,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集团作战”和“一张笑脸对外服务”的要求,主要推进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社会保障卡发放。在已经完成第二代社会保障卡发放同时,启动了功能更全面、使用更方便、用卡更安全的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赣州市作为全省试点,已完成第三代社会保障卡的首发,并推进了全市社会保障卡公共交通“一卡通行”。同时,大力推进电子社保卡的为民服务工作,目前已签发电子社保卡2600余万张。

二是拓展社会保障卡应用。在公共服务“一卡通办”、民生待遇补贴“一卡通领”、 医疗健康“一卡通用”、创业融资“一卡通贷”,全面拓展社会保障卡应用。利用社会保障卡作为政务办事凭证;对全省78%的已退休职工、98%的新增退休职工、89%的城乡居民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养老金,在鹰潭市、九江市试点将93类285项惠民惠农补贴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累计发放305.4万人次、18.8亿元;在医保结算基础上,全省50家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利用社会保障卡代替就诊卡,实现挂号、诊疗、查询、结算全过程“一卡通”,全省累计通过社会保障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结算62.42万人次,医保结算金额84.10亿元;全省通过社保卡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3334笔,发放金额4亿元;启动了推行电子社会保障卡使用职业培训券,在新余、鹰潭两个市首批试点,面向技工院校应届毕业生、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发放了全省首批3000张职业培训券,并将在全省范围发放35万张职业培训券。

三是强化社会保障卡服务。联合社会机构在全省范围内建成963个金融服务网点、205个即时制卡网点,覆盖全部市、县(区),全面受理社会保障卡申领、补换、密码修改、挂失解挂等业务,实现社会保障卡即时制卡、立等可取。

四是推进社会保障卡立法。为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卡运用和推广使用电子社会保障卡,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江西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立法工作。目前已列入立法计划重点调研项目,下一步将按照立法程序,完成调研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前期准备,全力提升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法治保障水平。

傅云: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