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红土地 感恩奋进谱新篇”江西省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党建和人才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 摄)

8月12日,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联合召开“百年辉煌红土地 感恩奋进谱新篇”江西省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党建和人才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省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肖洪波介绍我省党建和人才工作有关情况。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省委党建办主任周训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副主任刘光华,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小林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傅云主持新闻发布会。

光明日报记者(文颖 摄)

光明日报记者:我们关注到,近年来,江西通过组团赴东北、西北引才等举措,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目前这些措施效果怎么样?下步还会有什么举措?

肖洪波:实现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从现阶段来看,江西人才总量还是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紧缺,自身的人才培养供给能力也偏弱。所以,我们把“走出去”引才,作为当下做好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几年,围绕“多引才、快引才”,我们想了不少招,也下了很大功夫。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组团赴东北、西北等地差异化引才。这是我们根据省委主要领导“发挥我省竞争比较优势”的指示,探索的“政府搭台、单位参与、市场决定”引才模式。从2018年开始,我们连续4年组织省内用人单位,组团赴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知名高校,开展“才聚江西 智慧赣鄱”高层次人才对接招聘等活动,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近1.2万名,其中博士以上人才4000余名。几年下来,这已成为我省引才的一个响亮品牌,用人单位和省外高校学子都十分关注和渴望。每年一到引才季,就有不少外地高校的学生主动打电话或在网上询问。去年疫情期间,我们还专门开通了线上引才专场,开展了多轮网络引才,深受各方欢迎。

二是发挥平台优势,依托高层次人才联络站柔性引才。我们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设立了“江西对接高层次人才联络站”,这也是根据省委主要领导的提议和要求组建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高层次人才来往频繁的优势,打造柔性引才的新平台。自2017年3月组建以来,先后组织300多家省内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与700余名来赣研修的国家级高层次专家进行了对接,达成合作意向近500项,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了江西的“朋友圈”。同时,我们还依托海外赣籍商(协)会设立了5家境外招商引才中心,依托省政府各驻外办事处设立了3个招才引智工作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引才活动,效果较好。

三是利用重大活动契机,加大引才力度。近年来,我省举办了多个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重大活动,一大批海内外人才来赣交流、对接洽谈。我们抓住机会,跟进举办专家报告会、人才论坛,积极组织人才和企业对接,柔性集聚高端智力,为江西发展献计出力。比如去年,借助世界VR大会、世界赣商大会、“服务革命老区院士专家行”、“海外人才江西行”等活动,仅来赣的“两院”院士就达250人次。

四是加大选调生工作力度,引进更多“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选调生工作,是吸引储备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战略工程”,也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对江西而言,这项工作更具现实意义。这些年来,我们选调生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好。比如,去年,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强同志亲自带队到北大、清华进行宣讲,反响热烈。今年,我们从省外45所高校招录选调生440人,其中北大、清华60人,超过了前6年总和。

人才引进来不容易,用好人才更重要。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抓人才政策兑现,让人才留得住。同时,对一些已经失去竞争力或不合实际、程序繁琐的人才政策,抓紧修订完善,构建我省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当前,我们正会同省直有关部门,修订《江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从编制管理、职称评聘、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安居服务、奖励补贴等方面,继续解放思想,增强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是坚持以用为本,让人才干得好。我们将着力搭建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平台,树立好“公平用才、良才善用”的导向,让广大人才切实感受到,“是金子,在江西就能发光;是人才,到江西就能干出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西总站记者(文颖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西总站记者: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故事多、红色资源多。据了解,我省正在大力推进“红色名村”建设,请问,主要出于什么考虑?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省委党建办主任周训国(文颖 摄)

周训国:推进“红色名村”建设,是我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一个有效抓手。我们推进“红色名村”建设,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总书记有要求。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专门提出了“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要求。建设好“红色名村”,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要求的实际行动,就是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其次,中央部委有部署。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专门发出通知,对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作出部署。当年我们首批安排了30个村先行试点,今年我们又安排了16个村继续试点,中央对我们这46个试点村安排奖补资金予以支持。落实好这一光荣任务,我们理应作示范、勇争先,把试点村建设成为示范村,让昨天光荣的今天更光荣,让过去先进的现在更先进。再次,省委有安排。省委明确提出,要将“红色名村”建设,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铸魂工程、组织凝聚党员群众的党建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来抓。省委书记刘奇同志要求,“要用心用情用力抓好红色名村建设,务求实效,发挥好作用。”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从去年8月开始,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强红色名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在全省建设200个左右“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红色名村,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点。目前,我们按照分3个批次推进的工作安排,已确定红色名村210个,第一批90个已建成,第二批60个基本建成,第三批60个正在推进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抓:一是紧扣根基在红,突出核心在名,提出了“支部过硬、红色突出、服务优质、村庄秀美、乡风文明”的创建标准。二是着眼整体布局,突出主题在“特”确立了南昌起义线、秋收起义线、中央红军长征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等“三线五区”的总体布局,提炼了8个建设主题。三是明晰创建要求,突出规范在细,制定了直观感受“四个有”、实质内涵“四个一”、形成“一个品牌效应”的具体操作规范。(“四个有”即有一个醒目的红色名村标识,有一个准确的红色主题定位,有一条精品红色参观线路,有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四个一”即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班子,一个较高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部包括红色历史、当代新貌和未来前景的村史,一套务实管用的乡风文明制度。)四是从严把关指导,突出效果在实,建立了县级申请、市级审核、省级验收的遴选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推动、组织部门牵头推进、乡镇党委抓在手上、村党组织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

从已建成的90个红色名村来看,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效应,也成为了江西农村基层党建特色品牌。一是推进了红色基因传承。积极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转化,建成村史馆、陈列馆、展示馆等182个,培训红色讲解员600名,很多村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热点村”、“网红村”。二是建强了村党组织。坚持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致富能手占比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6、13.3个百分点;村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普遍较强,工作成绩在本地均位于前列。三是较好地服务了党员群众。充分发挥“信念红”促“服务优”的红色效应,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普遍超过10万元,去年以来为群众办实事1.7万余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四是打造了美丽乡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打造了一批“红绿古”三色辉映的美丽宜居村庄,38个村建设成为省级3A以上乡村旅游点。五是培育了文明乡风。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传承文明乡风,一大批红色名村获评全国和省、市文明村镇。

今年5月,中组部、中央网信办组织13家中央网络媒体,到我省赣州、吉安、萍乡等地10个红色名村进行集中宣传采访,充分展现我省红色名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借此今天的机会,希望各大媒体的记者朋友们,多到我们江西的红色名村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村里的蓬勃新貌,我也期待,通过你们的宣传推介,使我们江西红色名村建设产生更加广泛的积极效应,使江西红色名村成为我们省亮丽的一张名片。

经济日报记者(文颖 摄)

经济日报记者:近年来,江西深入推进省“双千计划”人才工程,打造了江西人才工作品牌,能否介绍一下目前的实施效果?下步还有什么打算?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副主任刘光华(文颖 摄)

刘光华:您提到的省“双千计划”,是我省的龙头人才工程,从2017年底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用5年时间投入20亿元,面向省外和国(境)外,引进1000名左右“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和100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面向省内重点培养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引进1000名、培养1000名,简称“双千计划”)。对入选人才和团队,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800万元的项目资助,并在创新创业、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省财政投入20亿,对我省来说很不容易,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视才如金、求才若渴的决心和诚意。

目前,我省“双千计划”已经开展了3批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双千计划”评选坚持刚柔并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截至目前,已有1027名高层次人才和7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入选,其中省外引进人才828名、团队70个。入选人才中,博士931人,占90.7%,其中有多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也有国家级人才工程、外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还有世界500强企业和200强高校人员、世界技能大赛获得者等急需紧缺人才。

二是助推了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双千计划”入选人员,涵盖了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和“2+6+N”产业领域,其中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等六大优势产业领域就有620人,占60.4%;还有不少是大数据、VR、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业态领域的人才。从高校领域来看,入选人员与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也高度契合,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我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

三是引领形成了全省人才计划梯次体系。在省“双千计划”这个龙头的引领下,省直相关单位、各设区市也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人才工程,形成了全省“1+5+N”的人才计划梯次体系。“1”,就是省“双千计划”,这是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实施的全省性、综合性的人才计划,是第一梯次;“5”,就是省直有关部门牵头实施的跨领域、跨系统综合性人才计划,包括省委宣传部牵头的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省人社厅牵头的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牵头的“井冈学者”奖励计划,省科技厅牵头的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以及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这是第二梯次;“N”,就是各地和相关省直单位实施的其他人才计划,这是第三梯次。这三个人才计划梯次的构建,有效解决了人才“帽子”层层戴的问题,对我省引才育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好省“双千计划”的评选工作,不断集聚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对已入选人才和团队的跟踪服务,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最大化地激发政策的引才效应,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江西日报记者(文颖 摄)

江西日报记者:今年是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之年。目前,各地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已完成,选出了新的村(社区)“两委”班子,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小林(文颖 摄)

王小林:按照党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我省2.08万个村(社区)已于4月底前,全部顺利完成换届工作。从整个换届情况看,各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统一,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概括的讲,就是“换好了新班子、换出了新气象”。这里,我想,用一些数据向大家作个介绍。

从班子结构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两支队伍,实现了“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升、致富能手比例升、平均年龄降”的“两升一降”目标。年龄方面,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较换届前下降3.25、3.35岁;村(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降低4.25岁、6.2岁。学历层次方面,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1.15%、74.28%,提升15.6、4.4个百分点,其中全日制的大学生分别占三分之一、五分之二;村(社区)“两委”成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为44.03%,提升了19.6个百分点,其中一半以上为全日制大学生。致富能手方面,村党组织书记致富能手占比为77.8%,提升21.4个百分点,村“两委”成员中致富能手占比为52.46%,提升23.86个百分点。

从换届后的工作情况看,新一届“两委”班子到任后,精气神很足,进入状态很快,充分展示了“上马就干、马上就办”的良好形象。特别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群众关注高、期望大的事项入手,筛选确定了一批治理难事、发展要事、民生实事,办成了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13.2万余件,推进涉及村(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2.3万余个,群众纷纷点赞。

这次换届之所以能够做到高标准高质量,我们认为,主要有3个关键因素。

一是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换届全过程。省委高度重视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省人大、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换届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市县乡坚持把换届作为党委“一把手”工程,逐级组建换届工作专班,建立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民政部门密切配合、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县级主导、乡镇(街道)主抓,党组织书记带头包联,县级党委书记联系指导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接负责的责任体系。

二是把选好人强班子贯穿换届全过程。主要做法是:“三个提前”物色人。通过人才回引、专项招聘等渠道,提前挑选储备后备干部;结合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提前稳妥推进“一肩挑”,换届后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分别为98.66%、98.95%;结合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提前摸底研判人选。“两个清单”严标准。既对选什么样的人,列出“正面清单”,明确“标线”;又对不选什么样的人,列出“十不选”负面清单,划出“底线”,从源头上坚决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两委”班子。“四个一批”拓源头。采取从现任“两委”干部“留一批”、后备力量“选一批”、致富能手“用一批”、外出创业人员“引一批”等“四个一批”方法,拓宽人选来源渠道,一大批学历高、年纪轻、带富能力强的人才进入了“两委”班子。

三是把正风气防风险贯穿换届全过程。一方面严实纪律。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违反换届纪律举报件数、查实件数、处理干部人数较上次换届实现大幅下降。坚持第一时间处置舆情,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另一方面抓好统筹。充分考虑疫情因素,及时规范细化选举办法,明确委托投票方式,依法依规完成选举任务。同步配齐配强村(社区)纪检、共青团、妇联、村务监督等配套组织。

关于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我就介绍这么多。

香港文汇报记者(文颖 摄)

香港文汇报记者:据了解,江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GDP占比超六成、固定资产占比超七成,纳税占比近八成、企业数量超九成,已经成为江西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请问,江西在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周训国: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们江西和全国一样,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地位作用日益突显,正如这位记者朋友刚才提到的那样,总体呈现出“六七八九”的格局。江西省委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讲,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在实践中着力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教育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近年来,我们在非公企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抓实抓牢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教育培训、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大普及大实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到“两个维护”。这些年,在“六稳六保”、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大战大考中,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彰显了“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责任担当。在疫情防控中,全省9000多个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6.2万名党员奋战一线,累计捐款捐物23.42亿元。助力决战脱贫攻坚方面,全省4010家非公企业实施帮扶项目1.1万余个,投入扶贫资金34.82亿元,53.98万群众受益。

二是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强起来、党员队伍强起来、党的工作强起来。我们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前后衔接、压茬攻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从无到有,由弱渐强”。2016至2018年,持续、精准推进“两个覆盖”攻坚,破解了“有没有”的问题;2018至2020年,深入开展“四项提升”行动,“好不好”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从2020年开始,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着力解决“强不强”的问题。目前,全省98.8%的非公企业纳入了党组织的管理,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党的组织和工作实现全面覆盖,党组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的政治功能、实质作用显著增强,党在非公经济领域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厚植。

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党的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同频共振、互融共进。我们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引导企业把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将党的建设嵌入企业内部管理,确保了企业决策有党的声音、企业管理有党员身影;广泛开展“先锋创绩”、“党员揭榜挂帅”、岗位竞赛、技术攻关等活动,将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有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方式,做深做透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行“书记接待日”“党内激励关爱”等做法,了解职工诉求,帮助解决困难,切实发挥党组织“定军心、强信心、聚人心”的作用。“党建强发展强”的理念已经在非公企业落地见效、开花结果。据统计,202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纳税比重,比2015年分别提高2.5、8.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在全省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更加突显。

江西卫视记者(文颖 摄)

江西卫视记者:我们关注到,去年以来,江西省选派了115名高层次人才,组建首批高层次人才服务团到县区、开发区服务锻炼,一年过去了,请问他们目前干得怎么样,各方面反应如何?下步还会继续选派吗?

刘光华:去年6月,经省委同意,我们组建了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团,到县区、开发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服务锻炼。首批服务团成员共115人,主要是从省属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中央驻赣单位选派的博士及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才。

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团,主要目的是服务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鼓励引导专业人才向基层一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流动,破解县区和开发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畅通人才与干部交流通道,加快发现、培养、使用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人才。

从我们了解掌握的情况来看,一年来,服务团成员在基层干得很好,反映也很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为当地发展助了力。从组建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十分注重人才的专业匹配度、人岗相适度。总的看,服务团成员所学专业或学科背景,大多是县(市、区)和开发区(园区、景区)发展所急需的。他们到基层后,也普遍注重发挥专业特长和派出单位资源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出智出力。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115名服务团成员积极担当作为,累计为地方引进产业项目276个(其中牵头引进104个,亿元以上项目191个),促成校地、企地等合作协议278项,组织申报国家级科创平台17个,帮助地方或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43个、资金难题182个。

二是为自身成长蹲了苗。服务团成员能够积极转变角色,参与招商引资、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投身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深入乡村企业,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自身行政管理能力和基层工作经验得到提升。基层普遍反映,他们“有水平、有干劲、能吃苦、想干事”,而且也“干了不少事”,干着干着,“书生气少了,泥土味多了”“工作越来越顺手”。

三是为干部交流探了路。选派高层次人才服务团的探索实践,把高层次人才和党政管理干部两支队伍通盘考虑、统筹使用,打破了高校、企业与党政机关之间人才交流的壁垒,进一步打通了干部人才交流的渠道,有效盘活了人才资源。近期,我们结合市县换届工作需要,在征求人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安排了36名服务团成员留在地方,进入县区、开发区党政班子。这批同志的留任,有力地改善了我省县区、开发区党政班子的年龄和专业结构。

总的看,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团,契合人才需求,顺应基层期盼,切实可行,效果明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下步,我们还将继续开展。目前,我们正在总结首批高层次人才服务团的经验做法,对选派方案进行优化完善,计划今年9月份正式启动新一批高层次人才服务团选派工作。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