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市大塘村:党建领航 产业扬帆 助力渔村华丽蝶变

(庐山市杨婷、胡玮供稿)柔柔清风拂面来,幽幽河畔花满径,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庐山市传统渔村大塘村,往日绵延停泊达千米的“船阵”不复存在,曾经打鱼晒网的渔人,纷纷“洗脚”上岸,退出“江湖”,浓郁的现代乡村文化气息迎面扑来,转型发展让这个渔村悄然蝶变......

禁得住、退得出,引导渔民退捕上岸

“太公起队上千年,都在河里搞渔船;又没地来又没田,都靠河下搞点生活钱......”这首老渔民曾经随口编的渔歌,是大塘村退捕禁捕前的真实写照。当得知即将实施十年禁渔计划,渔民群体的不安、惶恐、茫然情绪与日俱增。如何让渔民响应政策的号召并洗脚上岸,成为了庐山市委、市政府急需解决的一道棘手难题!

党员带头、攻坚克难。为帮助渔民转业上岸,庐山市委组建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骨干组成的“工作组”,采取“工作组包片、党员干部包户、党员渔民带头”的方式,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以党员渔民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他们带头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党员渔民张健保,从小跟父亲捕鱼,参加村里组织的禁捕工作会后,他主动征得家人同意,表示要带头落实要求,第二天一大早就上交渔船和网具,还带领其他党员主动做渔民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像张健保这样的党员渔民带头上岸,群众的态度慢慢由抵触到理解最终转为支持,退捕禁捕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目前已回收渔船430余艘,发放各项补贴1390余万元,并统一为退捕渔民办理了社保,让渔民安了心。

稳得住、能小康,推进渔民转产就业

为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建立了南康镇451户898人持证渔民信息库,通过部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举措,拓宽转产就业渠道。按照“1+1+X”的模式,市、镇两级整合行业资源,组建成立渔民转型产业发展理事会,下设7个协会,所有退捕渔民统一纳入管理,由理事会介绍或安置工作、组织参加技能培训。

“开饭店比打渔稳定、舒服,现在我可以足不出户就创业,我感到很知足。”大塘村渔民张建亮妻子在自家夜宵店里边干活边说。截至2020年底,大塘村通过帮助渔民从事水上运输经营活动、开办渔家乐餐饮店、羽绒加工厂、开展劳务输出等方式,让480余名渔民成功转产就业,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就业率达到88.3%。

美环境、兴产业,壮大渔村集体经济

实行退捕禁捕,让主要依靠传统捕捞的大塘村集体经济跌入低谷。面对困境,南康镇党委立足大塘村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打造鄱阳湖“最美岸线”的阶段性成效,把大塘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文化村。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助更多退捕渔民稳定就业,促进村集体和渔民共同增收,大塘村党支部探索“村党支部+公司+项目+入股村民”的发展模式,“抱团”创办水上运输服务公司,大力发展鄱阳湖水上观光旅游、水上渡运等产业。公司业务全面走上正轨后,预计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渔村文化内涵,将大塘村打造成以休闲度假、观光游览、渔家生活为主导,特色鲜明的省级以上3A乡村旅游点,迈上渔村全面转型振兴快车道。”大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秋林说道。

(庐山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