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发布会现场(黄玉婷 摄)
8月27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地震局联合召开《江西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新闻发布会。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家兴介绍有关情况。省地震局办公室主任胡翠娥,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饶涛,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应急服务处)处长肖健,省地震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许艳枝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央视网记者(黄玉婷 摄)
央视网记者:刚才陈局长谈到,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下,江西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能否介绍下“十三五”时期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省地震局办公室主任胡翠娥(黄玉婷 摄)
胡翠娥:“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地震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动全省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有力服务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及成效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南昌市等重点地区达到1.5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江西子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建立了全省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和地震速报业务体系。
二是震灾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升。全省6度以上抗震设防面积由35%提高到100%。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工程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开展昌北机场扩建、南昌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立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机制,农村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惠及52万户。
三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知识“六进”实现常态化,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自主与合作开发了“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赣震信使”等速报系统。
四是应急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开发了地震灾情速报和应急联动系统,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服务云平台。与地震、应急、消防、煤监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机制。快速稳妥处置了浮梁3.6级等近30次省内有感地震事件。
五是地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了全国地震行业首个地震监测氡观测仪器计量检测实验室。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九江扬子块体东部地球动力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认定为中国地震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累计承担地震科技星火计划、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作任务等20余项。

中新社记者(黄玉婷 摄)
中新社记者:“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江西防震减灾工作主要目标,请问,下步江西将通过哪些措施确保规划目标落地见效?

省地震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许艳枝(黄玉婷 摄)
许艳枝:规划中提出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总体目标即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对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二是具体目标即基本建成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治理的工作格局、基本建成协同高效的应急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三是详细指标,提出4类17项量化指标,这也是“十四五”规划的一个特点。三个层次的目标从大到小,有方向有举措,在逻辑上形成了支撑,在思路上强调了落实,体现了规划编制的务实性。
为保障目标实现,规划从监测预测预警、震灾风险防治、地震应急保障、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信息化与法治建设七个方面确定了19项具体任务,涵盖了防震减灾工作涉及的各个领域,进一步明确了途径与举措。针对工程建设类内容,凝练设立了《江西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四个子项,分别对应优化监测预警台网布局;加强地震风险探察评估;以赣江新区为示范开展地震安全服务;搭建公共服务软硬件平台。该工程已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项目。另外,《规划》从组织、机制、人才与监督四个方面明确要求,加强了组织保障。
防震减灾是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公众的关心与支持!《规划》明确了目标,地震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将为此不懈奋斗,在此也请社会各界更多参与,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共同努力!

江西卫视记者(黄玉婷 摄)
江西卫视记者:刚才陈局长提到,“十四五”时期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据我所知,目前我省正在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请问这个项目进展如何?建成之后,将会向社会公众提供怎样的服务?

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应急服务处)处长肖健(黄玉婷 摄)
肖健:“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江西子项目”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局近年来重点实施的重大工程之一。
整个“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预计2023年完成,我省预计2022年初步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项目建成之后,可在全省范围实现区县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并对发生在我省及外围地区的地震实现远场大震预警,可为社会公众应急避险逃生提供短暂时间,为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启动地震应急处置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减轻地震导致的直接灾害及衍生的次生灾害损失。项目建成后将构建覆盖全省、重点加密的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地震观测站网,为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产品,有效地服务防震减灾、国防和经济建设。
现阶段,我省已经完成项目的所有土建任务,包括1个省级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中心、25个基准站和5个基本站的改建任务,以及53个基本站和52个一般站的新建任务,同时已在省应急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广电局、省气象局、南昌铁路局等部门开展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示范。目前,项目已进入仪器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我局将加快实施地震专业设备安装和系统平台搭建工作,力争早日发挥项目建设效益。

省政府网站记者(黄玉婷 摄)
省政府网站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纳入全党必须贯彻的党的基本方略,请问我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如何考虑进一步提升全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饶涛(黄玉婷 摄)
饶涛:首先,感谢媒体朋友对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关心!大家都知道,虽然经过了前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依然存在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江西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中,我们考虑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全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一是开展地震灾害风险底数调查。前期我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试点任务的圆满完成为在全省各市、县全面铺开钻孔勘探工作、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调查工程,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开展重要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重点地区地震构造环境探察。配合开展新一代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工程,建立全省人口、房屋建筑等风险暴露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数据集和数据库,开展江西省地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编制全省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
二是推进房屋设施抗震加固。结合江西实际,联合地震、教育、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卫生健康、能源、通信、电力等部门指导编制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清单,定期录入更新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信息。整合现有项目和资金,通过抗震加固、拆除重建、避险迁移等措施,实施地震高烈度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大幅减少风险存量。
三是加强抗震设防管理。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动建立地震部门综合监管、行业部门分类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协同监管机制。构建权责清晰、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推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资质备案上线,进驻江西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

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记者(黄玉婷 摄)
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记者:“十四五”是新时代新征程的起始时期,江西防震减灾规划有哪些新的特点?
肖健:《江西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以做好全省地震灾害防治公共服务为宗旨,立足地震台网建设,提升风险防治能力,服务大应急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总体把握上,注重“三个坚持”,做好“三个衔接”。 一是坚持以全省人民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意识,更加注重灾前预防,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不断适应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坚持政治站位和集思广益。把规划编制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和现实检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规划编制过程中,把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并吸纳合理化建议贯穿始终。三是坚持突出江西特色。立足我省“十四五”时期所处特定发展阶段,落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结合我省震情形势,突出地方特色。四是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经验与问题,为“十四五”规划提供基础依据。五是与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相衔接。结合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好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适应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六是与省情震情相衔接。从我省震情形式出发,统筹布局,不断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实现新时代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