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渡江战役的胜利之帆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铜山区汉王镇供图)

□ 本报记者 陈 彤

位于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北望村的郝家大院,由汉王望族郝家在19世纪初兴建,院中三进房屋依山而建,厚重的大门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

1999年3月,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函,唤醒了这里沉寂许久的历史记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因需要编写“邓小平年谱”,来函至徐州市,希望有关部门提供北望村的相关情况。经过当地文史工作者缜密的研究、考证,最终确定:1949年1月15日至3月2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机关就设在铜山县(现为铜山区)汉王镇北望村郝家大院。

1949年的1月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落下帷幕,此时徐州城内,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大北望(现为北望村)因地处近郊,位置相对隐蔽,靠近津浦、陇海两条铁路,成为战役指挥中枢的理想场所。1949年1月15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移驻郝家大院。2月11日,中央军委复电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淮海战役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战役期间“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2月14日,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曾山与刘伯承、邓小平到达大北望郝家大院,至此四大机构共聚郝家大院,共商渡江大计。

渡江南进,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心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渡江战役总前委在郝家大院驻扎期间,进一步酝酿完善了渡江战役作战方案、作战部署、作战设想,积极开展渡江战役部队整训工作、进军江南的接管准备工作、支前后勤准备工作、两大野战军的整编工作。2月20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联名签发《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京字第1号)。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人到济南看望了正在养病的粟裕,一起商谈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邓小平随总前委、第三野战军指挥部离徐南下的8天后,亲自起草《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将渡江作战的具体部署、计划向中央军委作正式报告。《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对百万大军渡江作战作出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对保证京沪杭战役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大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陈列馆馆长王兴田曾走访村里老人,记录老人们亲历的总前委驻扎大北望的点滴往事。毛朱氏是大北望出了名的巧媳妇,华东野战军进驻大北望期间,毛朱氏一直帮忙照顾陈毅的大儿子陈小侉。1949年过年前,毛朱氏准备了炒花生分给陈小侉,陈小侉只愿拿几粒,任毛朱氏怎么塞,他都不愿再多拿,张茜同志看到后对毛朱氏说:“他随爸爸,不贪心。”

作为大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郝家大院的历史价值不断被发掘,2006年4月,郝家大院被列为铜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6月29日,重新修复布展的大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陈列馆面向公众开放,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汉王镇党委书记姚忠表示,大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陈列馆已经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让红色血脉和红色基因世代相传,扬起渡江战役的胜利之帆,凝聚起人们心中强大的奋进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