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三人组”今天回家 路上要注意些什么?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工程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今天(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太空出差三人组”要回来过中秋了!

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

几内亚湾。航天员 汤洪波 摄

“回家路上”要注意哪些?

航天英雄即将凯旋,为了实现平安着陆,有哪几项操作需要特别关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说,航天员在起航前需要仔细检查设备,并且认真穿戴好舱内航天服。需要特别关注的动作有两个。

“首先,要确保返回舱与轨道舱脱离时密封性良好。”焦维新表示,舱的漏气原来是听不出来、看不出来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出舱内是否漏气,方便及时调整。另外,我国航天员的舱内航天服管道与舱内的氧气装置是连接在一起的,即便是出现意外,也能保障航天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氧气供应。

“其次是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距离地面十几公里时,降落伞的顺利展开。”焦维新说,返回舱回归地球的速度较快,如果没有减速,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次配备的降落伞面积有半个足球场大,足以保证缓冲效果。另外,除了主伞之外,还有备份的降落伞,它的面积是主伞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航天员降落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有些人担心的返回舱失去信号的‘黑障’现象不是返回最需要关心的问题。”焦维新表示,“黑障”没有那么可怕,因为它的时间极短,所影响的飞行距离相对较短,不足以造成实质性的危险。

据了解,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0多千米时开始再入大气层。返回舱以7.9千米/秒的速度再入大气层时,会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使返回舱变成了闪光的火球,周围产生的等离子气体层,屏蔽了电磁波,这时返回舱表面和大气层摩擦形成“黑障”,使返回舱暂时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球约40千米处时黑障消失,返回舱与地面的联系又恢复了。

为何选择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大漠深处的东风着陆场将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回到地球家园的第一站。在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任务中,东风着陆场作为载人飞行任务备份着陆场,一直与四子王旗着陆场同步建设。

今年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时表示,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这里既有东风发射场,还有东风回收场,这是比较有特点的。”焦维新表示,东风着陆场位于戈壁地区,它比较宽阔,且大多数着陆场属于无人区,降落更具可控性和便利性。另外,辨识度高也是一个考虑因素,为了引人注意,降落伞的颜色使用的是红白相间的颜色,东风着陆场鲜有树林、湖泊等增加辨识难度的地貌存在,能让救援队的工作更加顺利一些。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上空,天山以北,“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点缀在准噶尔盆地中。航天员 刘伯明 摄

神舟十二号创下了哪些纪录?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创下了多个国内纪录。”焦维新告诉人民网“强观察”栏目,以下八项纪录值得关注:一是首次实施了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仅用六个小时;二是首次实现了长期在轨驻留,长达三个月;三是首次借助于机械臂进行太空行走,共两次,且持续时间均六小时以上;四是首次验证了再生生保系统,包括废水利用、氧气再生等;五是首次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航天员按计划健身锻炼、记录监测,让身体状况“天地互通”;六是首次在舱外安装设备,对空间站进行了九类四十二项测试;七是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八是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着陆场的能力,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了相对范围,提升了适应性和可靠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神舟十二号完成的工作为后续我国空间站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焦维新表示,神舟十二号飞船所带回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三个月来任务中所积累的经验与各项设备使用时的验证数据,工程师与科学家们可以依据它们进行大大小小的改良更新,让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更进一步。

“有些东西需要重复试验才能得出最确切的结论。”焦维新举例说,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进行任务时的重要保障,曾有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因航天服制冷系统出问题,不得不中断任务返回舱内。“所以不是说实验一两次成功,就是完美的。”即将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还会继续“打地基”,并进一步探索新的工作任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