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记者 胡康林)渔民不捕鱼,还能做什么?生活如何保障?在江西省余干县,农民丰收节长江之歌融媒体行记者团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余少辉原来是当地的职业渔民,从18岁开始捕鱼,30年来,依靠捕鱼养活了一家六口人。捕鱼也是他家唯一的经济来源。2020年禁捕退捕以后,他在当地政府的安置下,来到余干县禁捕退捕转产转业种养基地工作。
“在室内大棚工作,跟以前风吹日晒的捕鱼生活相比,不仅工作环境变好了,而且离家近,收入也很可观,每月纯收入5000元。” 余少辉告诉记者。
余少辉表示,当初得知禁捕消息的时候,感觉饭碗被砸掉了,自己不懂别的技术,又不能出去打工,家里有老人小孩靠什么生活,前途十分渺茫。
据了解,余干县瑞洪镇禁捕退捕转产转业种养基地是蔬菜种植产业项目,是促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重大产业项目。项目通过"公司+联合社+经营性合作社+金融+贫困户+渔民户""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瑞洪镇19个渔村1089户渔民户转产就业。
瑞洪镇禁捕退捕转产转业种养基地濒临鄱阳湖,坐落在瑞洪镇前山村胡家咀自然村,总投资约1.1亿元,总占地面积1505亩,总建设面积1204亩,搭建高棚面积80.26万平方米,主要以传统蔬菜种植为主。
近几年来,在余干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下,通过引进优质龙头企业,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等举措,余干县芡实产业走出了一条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由小产业向特色主导产业快速转变之路,形成了产加销、贸工游一体化,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仅仅一年时间,芡实产业就带动了湖区周边乡镇85个渔民户转产就业和3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每年人均增加收入5万元以上,得到退捕渔民的积极认可。
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维护了鄱阳湖水域生态平衡,保护了江豚的生活环境。鄱阳湖的鱼虾多了,“江豚湾” 区域的江豚数量明显上升。如今的余干县,岸上渔民生活富裕,湖中江豚欢乐嬉戏,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余干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燕平介绍,目前,余干县为退捕渔民开设社保账户1780人,其中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补助1061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719人。
下一步,余干县将持续巩固转产就业,持续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创业辅导和跟踪服务,整合涉农领域的政策、资金,做大做强传统渔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持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促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
同时,精准兜牢民生保障,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防范退捕渔民返贫致贫风险,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渔民纳入城乡低保救助,确保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健全隐患排查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确保湖区和谐稳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