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抚州专场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黄玉婷 摄)

10月26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抚州市联合召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汲取百年奋进力量 全面建设富裕协调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新抚州”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抚州专场。抚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谭赣明介绍抚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情况。抚州市文广新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谭玉英,抚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文勤,抚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建光、抚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鉴铭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黎峰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华网记者(黄玉婷 摄)

新华网记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抚州将如何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谭赣明: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新一届抚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好一个强攻战、实现五个新跨越”为主线(即:全力以赴打好工业创新发展强攻战,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民生福祉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争先创优、奋力赶超,加快推进抚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是全力打好工业创新发展强攻战。大力实施“五十百千万”工程,通过招大引强、培优培强,强化科技创新、信息技术赋能等多种举措,扎实推进工业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挺起抚州工业脊梁。

二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国家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为契机,着力做特、做优、做美,深耕特色农业,实施“百亿产业、十亿企业”龙头引领工程和“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三是强力推动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以打造“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中心城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城市开放水平、丰富繁荣城市业态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融入都市圈、对接长珠闽”战略,实现城市扩能升级提质,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是强力推动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深入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抚州样板”。

五是强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跨越。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搞活、赋能、提质、增效,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推动抚州在江西建设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中走前列。同时,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绩效考核评价改革、科技人才领域改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统筹推进各项重点领域改革。

六是强力推动民生福祉实现新跨越。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注重财力向民生倾斜,着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加快推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民日报记者(黄玉婷 摄)

农民日报记者:请问抚州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取得哪些成效?今后如何深入推进?

抚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文勤(黄玉婷 摄)

徐文勤: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85元,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大力实施“两特一深一游”产业工程,持续推进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625万亩左右,优质稻达265万亩;生猪生产全面恢复到2017年水平;设施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等得到快速发展。广昌白莲、南丰龟鳖、崇仁麻鸡等不断壮大,创建了一批田园综合体、农家乐、旅游精品线路和美丽休闲乡村。

产业融合不断深入。融合主体大量涌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7家,合作社8010家,家庭农场1781家,带动农户36.5万人。已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居全省前列。

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组建了51个示范带动强、收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争一流、站前列”目标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江西日报记者(黄玉婷 摄)

江西日报记者:十八大以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抚州市近年来在丰富群众的文化艺术方面有什么作为,取得了什么成效呢?

抚州市文广新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谭玉英(黄玉婷 摄)

谭玉英:党的十八大以来,抚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抚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汤显祖戏曲文化品牌,抚州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大力打造汤显祖文化品牌,积极开展艺术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挖掘出具有抚州地方特色的盱河高腔,成功创排了旴河高腔·乡音版《临川四梦》、《牡丹亭》,以及首部现代戏《忠诚》等精品剧目,2018年旴河高腔作为地方戏曲代表之一,登上了央视戏曲春晚的舞台。《临川四梦》、《牡丹亭》获得江西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导演一等奖、优秀表演奖等;旴河高腔《牡丹亭》在2019年代表江西省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及第十六届文华奖参评展演,获“提名剧目”奖,该剧目巡演项目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的资助项目,为我市首次入选。

(二)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文化软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围绕打造“中国戏都”,我市在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大力完善戏剧展演空间,市城区先后新建、改建了4个标准剧场和9个室内室外小剧场,临川、东乡、金溪等3个县区先后新建标准的剧场,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建了戏曲博物馆2017年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定了《抚州市地方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连续4年委托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招收地方戏曲传承班学员198人,为振兴地方戏曲发展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

(三)唱响文化惠民大戏,抚州城市文化品质不断提升。一是发放文化惠民卡,市政府每年预算400万用于向市民发放文化惠民卡,鼓励群众享受高品质文旅消费。二是周末惠民演出常态化开展,每年市政府拿出100多万元向民营院团采购文化惠民演出服务,每周五、周六、周日在市城区的各个小剧场免费为市民演出;三是群众家门口乐享高雅艺术,2016年以来我市通过举办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茶香中国”全国采茶戏汇演、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和江西玉茗花戏剧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前后引进了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英国话剧《哈姆雷特》、意大利歌剧《卡门》、国家京剧院《智取威虎山》、黄梅戏《小乔初嫁》等180余部国内外优秀经典剧目,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国内、国际高水平艺术盛宴,市民走进剧场欣赏高雅艺术已成为常态,有效地增强了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了抚州的综合文化品质和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凤凰网记者(黄玉婷 摄)

凤凰网记者:作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市以及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近年来抚州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请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抚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建光(黄玉婷 摄)

李建光:“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抚州经验”和“抚州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抚州市中心城区PM2.5年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6.7%,省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66.3%,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二是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出台近60项相关政策文件,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全面建立。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政府规章《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办法》,为全国首部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生态文明重要建设内容的政府令。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牵头制定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等4项江西省地方标准,不断健全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成立了全省首个“两山银行”和13家生态金融专属机构;同时,持续推进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推进远期林业碳汇交易;古村落确权抵押利用机制、“碳普惠”制度、畜禽智能洁养贷、“信用+”经营权贷款机制4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清单。“碳普惠”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努力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探索了新的实施路径。三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绩喜人。抚州市先后获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国家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资溪、宜黄、广昌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资溪县获批国家级“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县(区)。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协同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化繁荣体系建设,持续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奋力谱写抚州绿色生态发展新篇章。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黄玉婷 摄)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十三五”以来抚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今年以来的一些思路和举措?

抚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鉴铭(黄玉婷 摄)

吴鉴铭:“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抚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加速崛起的良好势头。 一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左右,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与“十二五”末相比,总产值从41.6亿元增至142.5亿元,年均增长27.9%。全市工业转型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2%、17.7%。二是龙头牵引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2家上市企业,2020年全市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有29家,20亿元以上企业11家,50亿元以上企业4家,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全面推进,2020年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2.3%。三是创新载体优化升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型企业双双实现零的突破。现有2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3个省级创新平台载体。新增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数据中心)。“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发省级优秀新产品480个,获省级优秀新产品数量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四是两化融合深度推进。提前完成“十三五”智能制造“千百十个”任务,全市已开通5G基站2847个,基本实现全市县(区)以上中心城区、重点乡镇、重点景区、核心商圈5G连续覆盖。全市互联网普及率81.6%,生产设备数字化率38.6%,装备数控化率39.3%。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抚州市坚持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拼搏态势,审时度势大力开展工业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制定出台工业创新发展“16”条措施,实行双月重大工业招商项目调度、快速研判落地、组建专业招商团队、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培育100家优势企业、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等措施,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浓厚氛围。

在9月29日结束的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擘画了未来五年抚州工业发展蓝图,提出要大力实施“五十百千万”工程,即打造五家百亿企业、十家50亿元企业、百家亿元企业、千家规上企业、万家中小微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信息技术赋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挺起抚州工业脊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把这个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不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为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抚州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