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广大脱贫群众露出了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倾情付出的最高褒奖,也是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天天学习》特别策划“笑起来真好看”系列,记录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带您一同感受乡村的美丽蝶变。
天天学习燕山山脉七老图山系深处有一座马鞍山村,因其毗邻山峰似马鞍形状而得名。
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驱车向东南行驶,顺着平直的公路进入马鞍山村,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映入眼帘,整洁的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依次排开,街边小吃店、超市、农家乐的招牌不时闪过,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风光。
马鞍山村是多民族聚居区和生态脆弱区,在早些年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里人均耕地少,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谷子、高粱,村民收入一直上不去。“一把锄头二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曾是马鞍山村村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0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志在一次外出考察的启发下,决定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马鞍山村地处北纬41度左右,耕地大多为山坡地,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有机质丰富,特别适合种植山葡萄。于是村支书带头引进山葡萄良种试种,种出的山葡萄色泽好、糖分足,很快就带动本村、邻村的农户形成了一定种植规模。
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村支书等人筹资办起了山葡萄专业合作社。2016年初,驻村工作队来到了马鞍山村,为山葡萄产业进一步撑腰助力。合作社转型升级为葡萄酒酿造公司,通过“扶强带贫”合作化经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让村民直接受益。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考察。“总书记一下车就跟我们握手,问我在哪个部门工作,是不是第一书记,还用双手拍了拍我的肩膀。”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回忆起总书记来到村里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在村民家的小院里,总书记与基层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畅谈脱贫攻坚,给大家加油鼓劲。
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如今,马鞍山村的山葡萄产业规模扩大了,附加值提高了,产业链也延长了。依靠规模化、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三步棋”,葡萄架上的“紫珠珠”变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钱串串”。
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村民在搬运葡萄。
除了种植山葡萄,马鞍山村还将旅游业与山葡萄产业结合起来,把山葡萄种植基地的田园风光、休闲体验与马鞍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实施“乡村旅游+山葡萄+扶贫”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到2019年底,村里新开了3家农家乐,短短几个月来了13万多名游客,农家乐户均增收15万元。
年过五旬的村民王子成就是其中之一。他2019年7月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出奇火爆。“我真赶上了好时候,不到半年时间,营业额就有60万元,忙不过来,我从贫困户中聘了2人帮忙,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嘛!”
“要说变化,变化太大啦!过去缺这缺那,现在要啥有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2017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张存曾因病致贫,通过“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在自家院子里养起了牛顺利脱贫,如今生活变得一年比一年好。
日落时分,夕阳的余晖染红了马鞍山村的牌楼,村里的农家乐又升起了炊烟,红酒庄园里的游客争相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瞬间。
“我的生活可不止‘两不愁’,我是什么都不愁。用‘村美、人富、产业旺’来形容现在的马鞍山村再合适不过啦。我盼望总书记再到马鞍山村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张存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请输入验证码